去年反送中、今年武肺令外國遊客止步、Art Basel取消,嚴重打擊畫廊生意,中環好些老牌甚至國際級畫廊都無奈遷出或暫時離場。上周五,在置地廣場一家新開畫廊外,卻出現排隊買「藝術品」的人龍,是疫下難得一見的小陽春現象。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逆市在中環開畫廊,或許需要膽量,還有獵鷹般的市場觸覺。
「我經常思考藝術和流行文化是否一定要二分呢?」 JPS畫廊老闆余家添本身是商人也是收藏家,由玩具、art toy、街頭品牌、潮物,到近年有價有市的KAWS和奈良美智等作品,都是他的囊中物,本來買了貨倉來放置收藏,2014年索性開設獨立當代畫廊,今年初涉足東京,然後進駐中環。他的畫廊闢出藝術商店,排隊的人龍就是來搶購Okokume《靈魂之眼》的青銅雕塑、林輝(Chino Lam)的標誌性Rosjiro角色雕塑和繪本,還有章柱基(Kila Cheung)的限量小明搪膠人形公仔。
JPS的開幕展覽「此時此刻」,找來20位當代香港和國際藝術家參展,以跨媒介和地域的作品隔空對話,大部份藝術家本身都是潮界icon,包括西班牙藝術家Okokume新作《平安夜》,還有設計師Eric So的油畫作品,以及林輝和李思汝(Afa Annfa)的畫作加潮物。「我希望以一種更容易接近的方式介紹藝術,把它帶進大眾的日常生活,亦作為年輕收藏家走進藝術世界的切入點。」余家添認為其藝術空間為觀眾提供傳統的賞藝方式之外,旁邊的藝術商店同時也可給予另一種有趣和創新的觀購體驗。
「講白啲,就係收藏界年輕化而這班人購買力驚人,普遍教育程度較高,fine art嘢太少也較離地,很難滿足這市場。他們喜歡有趣的東西,兒時陪伴他們成長的urban art自然容易入口。」某拍賣行的當代藝術專家如解釋。余家添不就是屬於這個界別然後再去「荼毒」別人?買車買樓之外,中年人更愛買玩味濃的藝術品,像《春嬌救志明》的張志明,買《變形金剛》模型又會花九萬五買達利(Dali)大手指雕塑來掛帽,典型Kidult,即是kid加adult,童心未泯的成年人。
瑞銀集團與Art Basel合作研究的環球藝術市場報告指出,亞洲藝術品市場中千禧世代(即於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收藏家人數正逐年上升,2018年香港有39%收藏家為千禧世代,新加坡則有46%。拍賣市場早就回應了收藏年輕化這現象,某些拍賣專場甚至主攻40歲或以下年齡的買家。蘇富比紐約昨日早上(香港時間)便舉行了首場hip hop專場拍賣,包括美國女子組合Salt-N-Pepa於2015年Geico超級盃廣告所穿着之「Push It」外套和由hip hop及塗鴉藝術家Phase 2所創作的雙面標誌雕塑等,很明顯就是針對年輕藏家市場。
香港是藝術玩具 (art toy)的發源地,不少設計師在潮物界早已紅得發紫,他們摻進藝術的門檻,已有一定的名氣和粉絲群支持。像40歲出頭的林輝早年曾在BANDAI任職,2016年創作人氣怪獸系列《大豆芽水產》和《大豆芽動物園》,還有以《山海經》為藍本的《山海GANG》打響名堂。對外太空和陰謀論着迷的他,展開了純藝術創作,作品《在那裡尋生命》就是他表達「人類單方面想找尋外星人,並不代表對方歡迎你」。他的作品帶着playful又幽默色彩,他又怎樣看待自己的藝術進程?
「玩具是大眾,也是商品;art toy是由設計師呈現獨一無二想法的玩具;藝術始終是小眾產物,純粹表達自己,實體化的意識,不會顧慮市場。」曾涉獵三個界別的林輝如此總括。
日期:即日起至十月四日
地點:中環置地廣場218-219號舖
「所有藝術都是玩具,所有玩具都是藝術。」這是「Figure教父」劉建文(Michael Lau)所說的,而他也是由設計轉為藝術家較為成功的例子,去年佳士得替他分別在香港和上海搞了兩場展銷會,結果作品全被掃空。
這兩場展銷會的推手、現為獨立藝術顧問的關尚鵬,談到潮流玩物與當代藝術的關係,他有一番見解。
「有不少設計師、插畫家去到某個階段,都認為當藝術家是一種撇除商業味的『升呢』,希望人生有一種轉變。」關尚鵬認為,KAWS是西方最成功的例子,他的出品已成功打進藝術市場,變成價值不菲的潮物,「像Andy Warhol 打破藝術高雅低俗的界線,KAWS的東西人人都睇得明,但他的作品是被協助打出來的marketing伎倆還是當代藝術呢?我覺得有討論空間,究竟他的作品有沒有藝術家宣言(artist statement)在內?有沒有來自創作者主動的陳述?還是只是與當代藝術共同出現在一個交易平台,大家分享着共同的語言和格式的產物呢?」
關尚鵬說,潮物玩物市場反應極端,有收藏家追捧,也有傳統收藏家嗤之以鼻,也有人認為是會退的潮流。
「當代藝術的界線越來越廣,在大浪淘沙的年代,時間會告訴大家一位藝術家是否能站得住腳。KAWS肯定會名流千古,當代藝術點走?是一個很大課題。」
採訪、攝影:鄭天儀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