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林鄭政府公佈防疫抗疫基金的第三輪措施,總共涉款240億元。當中斥資117億元預留採購疫苗之用,又會動用45億元針對協助受疫情打擊的行業,連同前兩輪防疫抗疫基金計算,三輪基金措施將會令當局財政赤字增至超過3,000億元,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約11%,而儲備則會減至8,000億元,料接近2003年SARS後的水平。有學者形容,新一輪措施消極且欠針對性,令資源出現錯配。
經濟學家羅家聰指出,刺激經濟措施對於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一般有1%,但目前只有0.5%,「行政費都冇理由咁貴」,或可以理解為三輪防疫抗疫基金的措施僅為了援助企業、打工仔渡過難關,個別或會用作還債,以免出現大規模企業倒閉潮及失業率飆升問題,形容是較消極的措施,而非為刺激經濟的政策。
羅家聰批評特區政府保經濟措施欠缺針對性,以至出現資源錯配問題,毋須獲得支援的企業亦從中獲益。他又指出,疫情最差狀態已經過去,惟加上現時香港的社會運動影響,以及倒閉潮及失業率飆升問題正在發酵,香港同時面臨人才及資金流失,料日後政府仍需要動用儲備支撐經濟。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亦表示,第三輪防疫抗疫基金措施只是延續以往的做法,屬於中規中矩。他又預測,本港經濟回復速度將較2003年沙士時期更不容樂觀,「沙士當年起碼有中國入世貿,同內地放寬自由行等措施,令香港經濟有大反彈。但𠵱家香港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又冇乜特別措施救到市,向前看,香港前景係會差過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