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機、玩遊戲,總被認為玩物喪志,但2020年,是改變之年,或是時候摒棄因循守舊思想,要與時並進了。今年台灣的獨立製作人推出了多隻批評中共的遊戲,製作人向本報闡述他們長年遭受對岸或軟或硬的威脅,這是他們用以抗爭的「遊戲戰線」,目標鮮明,要以Game傳理。不過,遊戲是虛擬,抗爭在現實,如何超越虛擬的界線影響到現實,學者說是精密計算,不是流於表達立場就可以。但可以肯定的是,2020年,玩物也有志。
《蘋果》記者
「我們從出生起就是被中國壓迫的狀態,有任何機會向外面宣導我們的理念或想法,我覺得所有的台灣同胞也會蠻抓住這個機會。遊戲其實就是一個蠻不錯的渠道。」
80後的台灣獨立遊戲製作人米矢粒,今年4月在電腦遊戲平台Steam出品了橫向射擊遊戲「冠狀病毒大進擊」,玩家控制病毒,對抗身染自私殭屍病毒者前往其他國境,散播病毒。遊戲中可以不斷為病毒人升級,「我們是想要表達中國隱瞞疫情。中國沒有為了自己的面子隱瞞疫情的話,也不會有那麼多人感染病毒。」
遊戲一直給人耽於逸樂的感覺,米矢粒也要為它平反,「(遊戲)是一個很有感染力的媒介,由遊戲、美術、機制都可以,甚至去改變想法,是一種軟性的、說服人的方法,藉着遊戲去慢慢理解這件事情其實不應該這樣做。」
在上世紀90年代,台灣的電子遊戲產值只是僅次於美國和日本,但在千禧年之後,網上遊戲湧現,台灣被其他國家爬頭, 很多台灣廠商也跟對岸合作,以換取更大的生存空間。這是台灣遊戲業的寫照,也是台灣大環境的寫照,「要賺中國人的錢,只好跟中國人跪。現在很多遊戲是這樣,台灣知名的IP(知識產權)都賣給中國,只是有他的皮,靈魂都不在了。」中國伸到外地的審查長臂,從學術到遊戲,從沒停過,「從去年一月,幾乎每個月都可以聽到中國干涉某某遊戲的開發,某某遊戲的發行,從我們最早得知的《還願》。」
《還願》為去年台灣獨立遊戲,因為裏面有一張「小熊維尼符」,被大陸網民聲討,遊戲需要下架,「其實台灣很多遊戲創作者對於中國干預遊戲自由創作,有蠻大的意見的。我們有機會,就會想在自己的遊戲裏面為這件事情發聲這樣子。」米矢粒說。
打正旗號出產的遊戲是針對隱瞞疫情,也一如所料遭到內地網民狙擊,但他反而視作正面的肯定,「哪一個人、哪一個團體如果被小粉紅攻擊,就一定代表他做對了甚麼事。」但米矢粒也說,不少大陸玩家也讚賞他,「有很多中國玩家私訊跟我們講遊戲很有意思,很好玩。」
台灣長年面對被統一的脅迫,他相信自己並非少數以遊戲盛載着對抗極權理念的人,「其實台灣的人,我們並沒有高度政治化,台灣就是你不理政治,隨時就可能被政治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