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在廈門舉行有關兩岸問題的海峽論壇,國民黨原定由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率團赴會,卻被大陸官媒時事節目主持人李紅揶揄「這人要來大陸求和」,其矮化侮辱引發國民黨及台灣人強烈不滿。在她沒有應要求道歉的情況下,國民黨昨宣佈將不會派團參與是次論壇,只會有個別成員以台商身份出席。李紅雖未至於一言喪邦,「一言喪交」的效果卻十分明顯。
當然,即使王金平前往赴會,現時劍拔弩張的兩岸關係也不會突然和緩起來;然而作為台灣少數具遊走藍綠兩營能力的重量級人物,其向不同持份者傳遞訊息的能力並非普通台商可取代,他去不成既是中共的損失,也令蔡英文失去了一個試探大陸的機會。事件也從另一角度折射出中共對台「交往」政策的失敗;而這個失敗是徹頭徹尾地建立在中共自己營造的虛幻之上。
李紅的「求和」說引起台灣朝野反彈之際,在大陸的微博上,卻見不少小粉紅、自乾五力挺李紅,指她毋須道歉,甚至稱國民黨「根本是來乞討」。國民黨在台灣被反對者視為「親共」,然而在大陸民族主義憤青眼中,國民黨卻只是來乞求「惠台政策」的買辦;在外界看來戰狼十足的國台辦,也經常被憤青揶揄為「跪台辦」。這種恍若平行時空的認知落差,成了中共對台政策的尷尬關鍵。
在中共的涉台對內宣傳中,其為了保證緊握「中國」的話語權,竭力抹殺有關中華民國的一切,將台灣所有與中共不同的聲音包裝成「台獨」;故中共從來只提「一中」而沒有「各表」,甚至進而提倡一國兩制。國民黨反對一國兩制、反對中共主導下的統一,在長期受中共洗腦的大陸憤青眼中,自然就不是可信賴的「真統派」,而是吃裏扒外的「暗獨」。
另一方面,中共又竭力塑造台灣窮弱的形象,央視乃至專責台海面向的海峽衞視等黨媒經常大篇幅報道台灣的負面新聞,內容涵蓋由立法院打架到大學生「月入22K」的政經民生。這種宣傳固然與台灣實況有很大出入,事實上台灣人均GDP約是大陸的三倍,然而在中共鋪天蓋地的「大國崛起」宣傳下,加上改革開放令不少人生活明顯改善,這種認知很易被接觸不了真相的大陸民眾所接受,並塑造出大陸富強、台灣窮弱的幻象。在這幻象之下,台灣人要依附大陸才可生存,國民黨當然就只是來「乞討」了。
既然國民黨和民進黨都是「台獨分子」,既然台灣窮弱,為何「強大起來」的中國要放任「台獨勢力」橫行?這種心態是近年武統聲音在大陸網絡上揚的關鍵,問題是這建基於幻象而非真實。正因其不是真實,中共在兩岸問題上也只能相對務實。但其相對務實的行為卻與其宣傳有明顯出入,幻象與真實的落差,令國台辦的「惠台政策」被視為軟弱、視為「跪台」。畢竟祖國那麼強大,為何要向「台獨勢力」送錢?
正是這種不能自圓其說的尷尬,令中共被其塑造的幻象綁架。中共以民族捍衞者自居,在「民族大義」問題上自然不能「軟弱」,因此對台只能擺出強硬姿態,對李紅的言論也只能力挺到底。然而對內表態需要的強硬,卻與對外交往本身需要的柔軟完全矛盾。中共要是堅持強硬,自然是得罪其交往對象;要是放軟身段,卻又怕被內部指為「賣國」。正是在這種尷尬之下,中共往往為了政權安穩而選擇前者,戰狼外交便是如此養成。然而事事擺出戰狼相,又怎可能有真正的交往?其結果必然是造成令對方厭惡的反效果,令自己更形孤立。對台政策是這樣,對香港、對外國也一樣是這樣。當初習近平對中美貿易協議反口覆舌,不正是在中共民族主義宣傳下,怕「做李鴻章」而騎虎難下?這種幻象與真實的矛盾,正是中共對外政策全盤失敗的關鍵所在。
林海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