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貝魯特港口爆炸,幾百米外老區建築受波及。文物保育耗費的心機、時間和金錢,對水電不繼的國家來說都太過奢侈,惟有靠有心的專業人士,自己房子自己救。
爆炸發生前,馬邁克爾(Mar Mikhael)和傑美茲(Gemmayzeh)地區是本地人和遊客皆愛遊逛的潮點,別具法式和鄂圖曼風情的大宅交錯,既有清真寺又有教堂,人們早上喝阿拉伯咖啡,晚上呷紅酒,奇異中見和諧。爆炸後滿目危樓,文化部指兩區300多幢老房子亟待修復,其中86幢岌岌可危;很多居民眼不見為淨,離開貝魯特避難,阿薩德的家人亦然,惟有他留下來,運用專業知識,逐塊地磚、逐片窗重整家族住了幾代的1920年代祖屋,也義務替鄰居修補:「破壞範圍太大,必須盡我所能幫忙。」
保育和修復速度之間的平衡不易拿揑,有些細緻技術亦急不來。且修復有價,每平方米平均要花1,200美元(約9,300港元),有些房子重建總成本更要3億美元(約23億港元),不是普通人家負擔得起,藍圖還要通過文化部冗長的批核程序,時間也是成本。種種因素下,現有人修葺的文物僅17幢,工程疑難和募捐都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使館和建築師聯盟等國外組織協助,文化部除了發批文,甚麼都不做。
城內像阿薩德這樣專業義工約有40人,當務之急是穩住各間房子,避免雨季來臨時遭沖散,待從國際籌得資金才能談修復,結構穩健後,再游說居民回舊居。不過,各人最想回復的其實是舊有的生活,「包括社會文化、生活方式和鄰里互動,希望我們可以做得到」。
路透社/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