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全民檢測計劃昨終結束,結果只揪出32名隱形患者,無助截斷傳播鏈,近日源頭不明個案更有回升趨勢,成效成疑。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建議,將派發深喉唾液樣本樽的門診診所,由現時22間擴大至全港80間,方便有輕微病徵市民隨時檢測,以及將醫管局及衞生署檢測工作外判予私營化驗所,提升檢測量。
梁認為高危群組人士如有病徵時要即時檢測,並須一日內有結果,未有陰性結果前不可上班,「好過為高危群組定期檢測,因當冇確診個案同冇病徵時做檢測,搵到個案機會很少」。若有群組持續爆發,則需七日甚至三日一檢,直至個案清零。
梁指出,若再出現類似慈雲山的社區爆發,當局要盡快逐層按風險導向擴大篩查,如一層出現爆發,全幢大廈要做篩查,若數幢大廈爆發,則篩查擴大至整個屋邨甚至整個社區,「介入時間性絕對重要,邊度有爆發,就要趁個案仍然有傳播性嘅時候,盡快介入搵出嚟。」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昨亦發表文章,指不少長者無能力到政府指定中心做檢測,衞生署亦無足夠人手到過千院舍為長者抽鼻咽樣本,質疑「這些老人家變成了被遺忘了的群組」,但長者在疫情下死亡率其實最高,最應接受檢測,反問「很多資源和人手都不夠,我們就更應思考甚麼是最逼切、最重要」。他建議根據中大的研究,收集長者糞便樣本檢測,「可惜這套為長者的檢測方案並沒有被廣泛採用。」
勞民傷財的全民檢測效用成疑,多名學者均認為毋須再進行,惟香港火眼實驗室總指揮唐美芳接受無綫新聞訪問時唱反調,認為本港秋冬換季的時候,應再做全民檢測,應對下一波疫情,揚言內地支援隊必定全力支援。
至於16個氣膜實驗室及200多台設備將如何處理,唐透露買入該批設備的華昇傾向將它們留在香港,日後用來應急。不過,公務員事務局長聶德權早前曾公開表示,位於中山公園的氣膜實驗室在全民檢測計劃完結後便會拆走,從內地來的支援人員亦會返回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