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班子怪邏輯 打壓抗爭 先要殲滅垃圾桶

林鄭班子怪邏輯 
打壓抗爭 先要殲滅垃圾桶

超過一年的社會抗爭漸趨平淡,但政權對人民的恐懼絲毫不減,小至一個垃圾桶也視為大殺傷力武器。本報近月分別在西環、旺角、灣仔區等示威旺區調查,發現食環署至今仍將部份橙色垃圾桶改為垃圾袋,解釋是基於公眾安全理由。本報觀察,鬧市垃圾桶放置數量就如民情指數,民怨重時垃圾桶就收起。有學者及區議員質疑,移除「劉江華」是基於政治考量,不但未有回應民意,反而「斬腳趾避沙蟲」。

記者:張雅婷


■食環署承認移走遊行示威路線(軒尼詩道)的垃圾桶。

■德輔道西及干諾道西一帶沿用傳統垃圾桶,但接近中聯辦一帶則改用垃圾袋。

■部份垃圾袋未有加設煙灰缸,需在旁額外加設煙蒂箱。

街上一個個垃圾桶是何時消失,實在無從稽考。中西區區議員黃永志表示,自從去年12月區議會選舉過後,食環署就陸續收起西營盤德輔道西及干諾道西一帶的垃圾桶,經區議員要求後,2月逐漸加回。但到了5月底,人大訂立港區國安法的消息一出,食環署再變驚弓之鳥,再次收起垃圾桶,換上一個個透明垃圾袋代替,以簡單支架或圓框支撐。

罔顧衞生 老鼠橫行

本報記者6月中到該區採訪,發現該區德輔道西及干諾道西仍有垃圾桶,但距離不一,近至兩步內一個垃圾桶,亦遠至120米一個,唯獨最接近中聯辦的四個垃圾棄置設施是垃圾袋。至上月,情況又有改變,其中兩個垃圾袋變回垃圾桶,未知是否與疫情有關。

銅鑼灣及灣仔防線更嚴重,由銅鑼灣崇光百貨至灣仔修頓球場的軒尼詩道,亦即是常用的遊行路線,只有一個垃圾桶,但有13個垃圾袋。一街之隔的駱克道情況相反,只有一個垃圾袋,但有10個垃圾桶。

曾多次被佔領的旺角情況較特別,垃圾袋主要設置在港鐵旺角站出口,至於內街如奶路臣街,則使用垃圾桶。商場方面,屢有公眾聚集、並一度設置連儂場的沙田新城市廣場早於1月已在玻璃圍欄加上鐵欄,所有垃圾桶亦收起,取而代之的是轉用透明垃圾袋。

針對西營盤的情況,黃永志曾向食環署查詢,他引述署方指,收起垃圾桶是由於垃圾桶易損毀,加上需配合政府垃圾徵費政策,會減少街上垃圾桶的數量。不過,黃永志質疑署方是出於政治考量:「佢唔解釋,大家都知道,喺重要敏感時刻,大家都收到上面指令,要收晒啲垃圾桶。」

西營盤不乏單幢式樓宇,有住戶需將家居廢物棄置於公共垃圾桶。黃永志說,當垃圾桶被收起時,居民會將垃圾放在原本垃圾桶的位置,例如飯盒,一度有老鼠出沒。他斥責政府未有深思熟慮就收起垃圾桶,不但造成令環境衞生惡化,而且未有解決根本的政治問題:「唔會令啲人唔抗爭、減少對運動支持,反而『過時過節』一定會收晒啲垃圾桶,提人哋話𠵱家社會對林鄭好不滿,所以林鄭要斬腳趾避沙蟲。」

■由於不方便,煙民順手將煙蒂放在垃圾袋上的防水布上。

■新城市廣場自一月起收起商場垃圾桶,改以垃圾袋代替。

中西區區議員黃永志

食環承認與示威有關

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亦留意到街上的垃圾桶被收起,他認為政府此舉是想防止市民用垃圾桶堵路示威,但示威者可用其他工具堵路,亦未有回應人民的訴求。

垃圾桶並非示威者的專屬工具,去年十·一「國慶」當日,就有防暴警員從行人天橋向下投擲一個垃圾桶,監警會曾接獲一宗投訴,但一直未有警員被停職。

食環署未有備存收起垃圾桶的數字,但承認決定與遊行示威有關,基於公眾安全理由,會移走曾發生集會及遊行示威等大型公眾活動街道的垃圾桶,其後已陸續放回並在合適位置擺放廢屑掛袋,署方會加密清掃街道及清理膠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