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書刪三權分立 學者憂淪「造假教育」

通識書刪三權分立 學者憂淪「造假教育」

【本報訊】教育局藉通識教科書變相送審機制,刪走「三權分立」等內容。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客席副教授梁恩榮接受本報專訪表示,教師處理爭議性課題時應教導尊重不同立場觀點,教育局草率刪去有關觀點是完全不專業,憂慮香港走向政治正確的「造假教育」。

應列說法讓師生討論

研究公民教育多年的梁恩榮,曾為高中通識科「今日香港」單元教科書擔任顧問。他留意到高中通識科和初中生活與社會科的教科書中被刪去的內容,在公民教育和價值教育方面都是屬於「爭議性課題」,即可有不同角度和看法,但必須有論據和論證。

對於教育局長楊潤雄指香港沒有三權分立,梁恩榮認為這正是爭議性課題,應在教科書列出不同說法讓師生討論:「(列出)湯家驊咁樣講,林鄭月娥咁樣講,楊潤雄咁樣講……大律師公會咁樣講,咪上堂討論囉,咪正正係爭議性課題囉,而唔係刪咗某一個觀點,咁樣係完全唔專業。」

教育局審查通識教科書後,大量爭議性課題內容被刪或改成官方論調。梁恩榮認為背後的影響非常嚴重,教師若被迫為飯碗不講真話,而是要講官方認可、政治正確的一套,「好多好多件事都係咁嘅時候,佢就會活喺唔係真係嘅『我』裏頭」。他擔心,若師生長期浸淫在這種「造假教育」當中,初時或會掙扎,久而久之或怕被罵被罰,漸漸放棄思考,甚至不再關心社會,「因為我唔需要諗,我只要跟某個特定睇法就得」。

他呼籲同業繼續按《守則》教爭議性課題,若當局認為守則過時可重新諮詢修改,但「你唔可以一個局長就話掉咗呢份嘢……你唔可以咁樣,呢個係成個專業嚟喎!你完全唔尊重個專業喎,咁都得㗎咩?」

梁恩榮同時指出,引入爭議性課題教學法始於1996年他有份編寫的《學校公民教育指引》,當中提到要培育批判思維和多角度思考等。惟當時公民教育並非必修,指引未受重視,至2000年教改提出「九大共通能力」包括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創造力後,才開始改變。

他認為香港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硬件和金錢,而是港人有多元思維和批判思考,以及人權自由等核心價值,但這些價值正被打壓,令他擔心香港會變成一國一制,淪為中國一個普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