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將重推停發三年的通脹掛鈎債券(iBond)。消息透露,當局擬9月29日公開發售iBond,銷售期可能長達14日至10月中,惟安排仍待公佈為準。儘管第三波疫情令7月份通脹率急跌至負數,但傳統銀行及虛銀界均認為,零息環境下iBond回報率起碼有1厘固定年息率包底,高於長年期定存水平,對低風險投資者仍有吸引力。
記者:劉美儀
當局供年滿65歲長者認購的銀色債券,前年起固定包底息率已由2厘增至3厘。據悉,今次這批iBond亦不排除研究調整固定息率水平等各種考慮,但會平衡中長期通脹走勢,以及零息環境下小市民合理投資回報等因素,現仍評估中,未有定案。
消息稱,政府最快下周就iBond舉行記者會,當局暫定9月29日至10月13日公開發售;若然,債券將於下月23日在交易所掛牌上市,以最後公佈為準。市場估計,今次發行額維持100億元及年期3年,每手1萬元及每半年派息一次的模式。
金管局上月中與配售行及券商就iBond舉行簡報會,該局發言人回覆查詢表示,iBond籌備工作仍在進行中,當準備工作完成後會適時公佈。
因第三波疫情影響,本港7月份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跌2.3%,為16年來首錄跌幅,亦令市場憂慮通縮。iBond浮息率一貫以最近付息日的過去六個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平均值釐訂,若低過固定保證年息率1厘,則用1厘包底。
上商執行副總裁兼傳統銀行業務總監陳志偉表示,低息環境下,銀行一般港元定存息率低於1厘,iBond始終有1厘固定息率包底;即使通脹率偏低甚至負數,對「食息一族」回報有保證,毋須太擔心,故「(iBond)會好過港元定存」。
而債券年期3年,當經濟好轉通脹率回升,中長期回報亦會提高;加上有靈活度可在二手市場買賣套現,故陳志偉相信是次iBond仍受歡迎,「超額認購不成問題」,焦點反而是小市民「點樣抽多啲同分配多啲」。
今年7月底正式開業的虛銀滙立銀行,其行政總裁謝學海接受訪問時亦表示,目前經濟環境下,市場雖普遍預期低通脹維持,不過iBond有保證回報,儘管投資年期長,對低風險投資者而言仍有一定吸引力;過往iBond公開發售都會錄得超額認購,令投資iBond「恍如幸運抽獎」。
隨着虛銀開業,謝學海認為更促使各大銀行推出具競爭力的存款產品,反映市場需求殷切;相對iBond,他指銀行存款產品提供較多存期選擇,投資者可因應短期利率走勢作出投資決定。展望本港通脹率表現,星展香港經濟師謝家曦表示,受疫情及限聚令拖累,7月份指數按年通縮,估計8月份表現亦「麻麻」,但不預期香港會出現持續性通縮;展望第四季經濟會回穩,希望通脹率錄得輕微正數,全年拉勻計料1.1%,明年預測維持按年增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