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常Playgroup】別把無助感變成習慣

【飛常Playgroup】別把無助感變成習慣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習得性無助」。單看這五個中文字,似乎深奧難明,但只要看一看英文Learned helplessness,便能掌握此概念的神髓:無助,是從學習得來。

不同的心理學家曾經分別用小狗、小學生做實驗,研究他們在無法擺脫的困境下所產生的心理狀態。研究發現,人和動物一樣,若長時間遭受挫折、感到無能為力、信心盡失的時候,就會「學習」到消極無助的心態。即使將來他們面前的困難消失,他們也不會再去嘗試,情願主動放棄,因為他們已認定「無論怎樣都不能改變現實」。

有些小朋友會經常說這些話:

「無論我點努力,都唔會考到高分」

「無論我怎樣去改,媽媽都不滿意,我都會繼續被罵」

「都係因為我蠢,做來做去都做唔好」

「最衰都係我」

有些學生看似懶散至極、毫無學習動機,父母會氣得大罵「爛泥扶唔上壁」。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可能只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內心桎梏當中。

正向教育 相信自己「我可以」

習得性無助的巨大負面威力在於:它會慢慢變成小朋友的核心信念,而這個信念會持續影響他們日後的學習,影響將來面對挑戰、面對失敗的取態,甚至對自己的價值判斷。更值得家長留意的是,很多心理學家認為習得性無助和長大後的抑鬱有密切關係。

趁剛開學,考驗、挑戰和挫折即將接踵而來的時候,不妨多了解習得性無助這概念,然後就能更明白校長、老師不斷強調「正向教育」的重要性。正向教育不在乎小朋友實際上的成敗得失,反而重視向他們貫輸「我可以」、「我能夠」的信念。

父母若能好好把「相信自己」這個信念栽種在子女的小小心靈裏,將會是送給他們一份最好的禮物,足以陪伴他們走過未來幾十年崎嶇不平的路。


蘇菲

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