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停車場大廈的幾秒鐘,世界變黑了,只有前方發光的小方框。方框逐漸變大,眨眼間,已穿過隧道,到了大廈的另一端。半個世紀前,這是城市中僅有的科幻景觀,今天,這裏依然是個奇觀,而且即將消失。
為配合預計於2025年啟用的中九龍幹線工程計劃,油麻地停車場大廈將於明年1月1日清拆。一個奇觀可以存在半個世紀仍然讓人嘖嘖稱奇,是因為城市規劃缺乏想像,50年前的設計比今天更大膽有趣。而建築物周邊催化的社區風景,亦勢將變得翻天覆地。沒有甚麼必須留下,亦沒有甚麼必須除掉。無論是社區或是建築物,那些被消失的,我們都顯得無能為力。
記者:梁嘉麗
關於停車場大廈的歷史,眾說紛紜,網上有指大廈建於50年代,後來有測量師考究,發現大廈其實建於70年代,而且更是分階段建成。拆卸在即,建築物特別之處在於行車橋於大廈中間穿過,甚有科幻味道。
停車場大廈就如一個小盒子,方形的外觀線條簡約,樸實無華,上世紀60、70年代不少政府建築物都是這樣的設計風格。建築師黎雋維解釋,這是一個相當「標準」建築設計,就如美利道停車場、林士街停車場。而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更是一物多用,地下為圖書館,最高兩層閣樓則為不同政府部門的辦公室,周邊亦有政府合署等政府建築物,為當時的油尖區提供車位。
關於這個建築物,第一樣想到的,就是如何在巨大的建築物中間開一個洞,讓天橋伸延,這是一個難以想像的事,結構上怎能做到?黎雋維笑了,他說翻查資料,事實並非如我們所想,不是在建築物中間開洞,而是先有橋,建築物加建再出現此狀況。
網上亦有由測量師建立的專頁指出,停車場大廈是分兩期興建的,60年代末至70年代,先興建北面部份,南面還是一片空地。「1976年興建加士居道天橋時,天橋喺停車場大廈旁邊經過,直至80年代,大廈嘅南面部份同中間部份先完成,所以就出現咗天橋貫穿大廈嘅情況。」依次序就是停車場大廈北面部份建成,然後是天橋,最後建成的是停車場南面部份及天橋上蓋部份。
雖然天橋破洞而出之謎,已經破解,但他說仍有未解答的問題,「到底設計時係咪已諗到分兩期?係咪早已設計條橋會喺大廈穿過?定係因為某啲原因而變成今日呢個樣?」他觀察加士居道條橋的走向,估計大廈的確需要分兩期建成,「為咗物盡其用,停車場包住條橋嚟起,我覺得好有可能」。
黎雋維小時候經常坐巴士經過這裏,每次都會很興奮,即使是長大了,也覺得這是一種很獨特的經驗,因為世界上甚少有這種設計,只有高密度的城市,才會出現如此景觀,「呢個係全港獨有嘅例子,係想用盡每一塊地,而且非常有創意」。相比近年天橋下的空間不是公園就是儲物,這幢擁有50年歷史的建築物,顯得更有心思。
這幢建築物的價值,不只是表面的停車場空間,更是標誌着城市空間的多元面貎。一個世紀前的德國電影《大都會》內,人類早已幻想半空中的都市生活,天橋穿越不同的大廈之間,錯綜複雜,當年的想像,在香港實踐了,黎雋維覺得建築物很有未來感,能夠把現代主義中的大膽想像,變成實物,成為了都市奇觀。
我們逐層慢走,在半空中,看着車輛穿越大廈,越接近天橋的一層,感覺越有趣,到了三樓,原本偌大的停車場,只剩一半,另一半被天橋截開了。停車場的使用率相當高,沒有太多空出的車位,進出的車輛亦有不少。
這樣獨特的一個景觀,將於明年1月1日消失,除了可惜,黎雋維還有一個感受,就是整個城市空間將會「更悶」。若從古蹟的角度來看,建築物的確沒有甚麼價值,「城市發展唔會重視建築物喺城市景觀中的角色,一諗起改道,第一要拆嘅就係官地上嘅建築物」。
他批評當今官方的城市規劃思維模式完全不立體,似是在地圖上填顏色,「到咗今時今日,仲係咁諗嘢?」21世紀的都市規劃,依然「紙上談兵」,半個世紀前已有建築師想到到停車場包着天橋,能夠用立體的方式去設計城市,「今日好明顯係退步!」
這樣充滿現代性和幽默感的建築物,無法留下,這個城市,只剩下繃緊和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