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伯伯牽頭的團結香港基金,近期舉辦了一系列有關民粹主義的經濟論壇;可以預計,內容會將社會民憤歸咎到年輕人的經濟問題上。上周五(9月11日)一場,就請來港大政治經濟學教授王于漸,他詳列數據指80、90後大學生的收入,較50、60、70後大學生收入大不如前,推說這是新一代躁動原因。
不過,王教授的論點被在場的徐家健教授駁斥,稱數據存在誤導;因為昔日大學生屬社會頂尖10%的收入群體,但現時大學生數量已大幅增加,以此比較實屬不妥。若以目前社會頂尖10%的群體比較,事實上今昔的收入並沒有太大分別。
王教授30年如一日在推銷其出售公屋的房屋政策,認為這是舒緩年輕人躁動的解決方法之一;他覺得只靠出售居屋,根本供不應求,惟有把現存公屋也出售,提升社會低下階層的財富,才有效改善貧富懸殊問題,而且有可能消除社會上一部份的焦慮。
出售公屋的建議,政府亦試行過,董伯伯在回歸後試過,回歸前港英政府都試過,但兩次都談不上成功;董伯伯更配上一個「八萬五政策」,累到香港房屋政策完全一敗塗地。
社會對出售公屋方案一直褒貶不一,有贊成者指可減輕政府財政開支,協助低收入人士向上流;但亦有批評指,這是用公帑補貼人賺錢,鼓勵炒賣公屋,並將房屋成本轉嫁至基層。
以今時今日特區政府少做少錯的辦事原則,再次推行出售公屋的可能性不高,但內地政府正在吹噓要仿傚新加坡的房屋政策,推出大量以供出售的政府房屋;林鄭月娥一向緊跟長官意志,絕不能排除會跟風再次啟動出售公屋計劃。
貧富懸殊當然是香港社會問題之一,但過去一年經歷了連場的抗爭示威,假如仍未搞清楚是非黑白,認為賣公屋就能平息民憤,未免太過幼稚。王教授亦應慳慳口水,不要被利用為改寫歷史的工具,學David Webb對你說一句,「請站在歷史正確一方」。
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