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站在廟街牌坊前,枱頭看着停車場大廈,閃光燈閃個不停,每層都有不少發燒友倚着欄杆拍照,這是從高處拍攝廟街的最佳位置,很多人也會定時來此拍照,大廈拆卸後,這個角度應該會成為絕唱。
然而成為絕唱的,不只是最佳拍攝角度,圍着大廈毗鄰廟街的攤販和社區,亦將受到影響。城市研究者盧樂謙小時候在油麻地讀書,長大後亦有一段時間曾經住在這區,對他來說,清拆停車場大廈不只是拆掉建築本身,更是失去一種以時間累積而成的人文風景。
從前,他總愛在區內蹓躂,坐在唱歌的小檔內,$20點一支歌,$5一支啤酒,這是他最愛的社區,因為充滿生命力,而且江湖混雜,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社會階層的人,都聚在這兒。別人總覺這區太雜、過份喧囂,他卻用「安靜」來形容此處,也許是因為這裏能帶給他生活上的踏實感。
「生活必需品都可以搵到,好多香港元素,比其他區更有質感,好吸引。」我們沿着大廈的四周閒逛,日與夜,造就街道的質感和多元。他解釋,早上這裏一帶是普通的街道、圖書館、生死登記處,晚上卻呈現另一個截然不同的面貌,而恰好就是這種日與夜靈活多變的街頭運用,讓這裏變得有機,而且充滿故事。
早上是趕往政府部門的人,晚上變成了廟街的一部份,是伸延,卻又不盡相同,「係使用街道嘅默契,唔係由政府刻意計劃,係城市嘅共識,喺呢度生活嘅人製造出嚟嘅」。因為發展中九龍幹線,停車場大廈面臨清拆,盧樂謙認為,城市發展每天都在發生,但過程中,政府往往不會以社區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以中九龍幹線為例,他批評政府在發展時以整個九龍半島作考慮,九龍東觀塘區早已變天,九龍中只是為了配合九龍東而規劃,「用油麻地去配合其他區或整個半島的發展,係由上而下去諗,失去咗油麻地本身嘅獨特性」。他形容,現時的城市規劃,是「跟大隊」,阿公說要轉型,所有區都要配合。
社區發展總是有很多理由,疏導交通固然是一大主因,但作為城市使用者和構建城市的一分子,我們要問的,卻是交通問題與人文生活之間,該如何平衡?
從前他經常聽曲的地方,因為疫情而消失了。入夜了,卻依然有三兩街坊,坐着摺椅乘涼聊天。今天唱曲的人,早已不是他當年認識的那班人。這種街頭唱曲的獨特風景即將失去,很多人惋惜,盧樂謙卻不置可否,「無話好唔好,唱歌嘅人已經唔係以前嘅人,可能係屯門公園嗰啲阿姐?唔知道,可能係好多唔同嘅群體」。
問題並非因為使用者是甚麼人而要殺街,而是殺掉街道,就是殺掉一種有質感的街區文化和人文風景。從前「菜街」如是,現在停車場大廈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