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社會爭議,香港變得天翻地覆。政治經濟,不在話下,微細如生活習慣亦不例外;例如我們不再光顧一些以往常到的食店、本來要好的朋友突然形同陌路、曾經被熱捧的明星或政治人物,不過四年光景,由英雄變成遭人嘲諷甚至唾棄,光環盡失。此情此景,讓我想起今天不少香港球迷眼中的林書豪(圖)。
林書豪球員生涯的前半段,是個完美得幾乎無法挑剔的勵志故事。哈佛出身、落選新秀、好不容易才獲NBA球隊收留,卻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的遭下放發展聯盟。這些情節在聯盟中屢見不鮮,但當配上美籍華裔身份,又是另一個故事。所以當「林來瘋」(Linsanity)在紐約刮起時,反彈才會如此大。登上《時代周刊》的他,一夕之間成為華人世界的偶像。
這種情節,許多香港觀眾是很受落的。天之驕子走得太順利易惹haters,慘過窮過捱過之後成功才對口胃。黃皮膚在黑人當道的籃球世界捱出頭來,想不受歡迎都難。況且紐約人時期的林書豪的確神勇,令人心悅誠服。
或許是際遇,又或者是球隊打法未能配合其長處,「後紐約人」時代的林書豪,無論去到那裏,其實都未出現過林來瘋的那種光芒了。筆者三數年前就在此欄引林書豪當季個人數據與聯盟其他控衞作比較,就數字而言,他其實很難被算作一線,只是華裔這個背景和市場威力為他加了不少分數。後來碰上傷患,無法再上高峯;在多倫多拿了個他自言「根本不屬於自己」的總冠軍後,就只能轉戰CBA。
然而,球迷對他的失望,主要還是在於他落力為種族歧視等種種社會議題發聲,卻未曾為香港說過半句。坦白說,我是非常反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公眾人物身上,因為你會發現,許多時候都僅為自己一廂情願;可是球迷們的失望亦不難理解,失望,從來只因為有過期望。關注那片土地的事,是居於那片土地的人的責任。相比林書豪,如果本地的護苗組織沒有把本該護的苗護好、小童權益組織不把小童權益當回事、聲稱無分國界的人道救援機構原來有分國界,才真正叫人憤怒。北極熊站立冰塊即將溶掉,她心痛;外地的不公和歧視,她發聲,偏偏對自家門口的所有事情視若無睹。這個世上有種令人很厭惡的東西,叫偽善。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
周日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