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生活忙碌,飲水壞習慣一籮筐,包括每次只飲一兩口、感到口乾時才飲水、每次飲水都大杯灌入身體。泌尿外科專科醫生張皓琬指出,每日攝取的水份多少、飲水的頻率和速度都有講究,飲得太少增加腎臟負擔,飲得太多未必能吸收,反而造成尿頻影響日常生活。
張醫生說,正確飲水法首先視乎體形。人有高矮肥瘦,維持身體機能所需水份也大不同。50歲以下人士,除運動期間水份流失較多例外,每日每公斤體重需要35毫升水。50公斤成年人每日應飲用1.75公升水;70公斤成年人則是2.45公升。每日飲八杯水的話,前者每杯約飲用220毫升,後者約300毫升。
飲不夠水會直接反映在尿液顏色中。正常的尿液呈清澈、淺黃。深黃色尿液是缺水的警示,「很多人口渴才飲水,但口渴表示身體已缺乏0.5至1公升水(約1-2%身體總水量),屆時才補水已不及時。」濃郁尿液則呈深褐、茶色,因為有人習慣每次只飲一兩口,「純粹舔一舔嘴唇,難以計算每天飲下多少水,會不自覺飲少了水,濃縮尿液會刺激膀胱內壁,容易尿急尿頻。」正常成年人膀胱容量達500毫升,每次小便理想應有350至450毫升。「如日間去廁所超過八次、每次小便不足100毫升就擔心有問題。」
張醫生建議患者先做「小便日記」,記錄每天飲水的份量和小便量,尿頻是否由飲水壞習慣造成便無所遁形。她分享自己飲水方法,「每隔一至兩小時,飲一整杯200-250毫升的水,不要急忙地在一分鐘內灌掉整杯水。」
人體具備自動平衡系統,所以一下子飲再多的水,血液濃度和酸鹼度為了保持平衡,也會排走多餘水份,慢飲才能吸收。但飲水也要有中庸之道,「每日飲水超過5公升,血鈉過低可能會水中毒。」
尿頻只是病徵,導致尿頻的原因可能是其他疾病,例如腎石、膀胱炎等,張醫生說,尿液含有多種礦物質,例如鈣和尿酸。長期飲水太少,礦物質經腎臟排走時,在末端的毛細管上形成結晶,日積月累就變成腎石。「曾有病人形容腎石掉入輸尿管比生孩子還要痛。」
不少人喜歡以茶代水,「紅茶、普洱等炒過的茶葉含高草酸,過量飲用會形成腎石中最硬的草酸鈣石。」武肺期間,不少人養成補充維他命C的習慣,市面上的維他命C劑量動輒1,000毫克,「人體每天只需250至500毫克維他命C,多餘經尿液排出,也會增加生草酸鈣石風險。」
記者:馮穎思
攝影:簡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