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opher Nolan原來是"Keyser Söze"。
這一句如果你看不明白,我可不可以說:「別要去明白它,感受它」,作為開脫?作為本文作者,我有沒有責任令讀者明白自己在寫什麼?一個導演拍主流商業電影,在大眾商業影院放映,又不是藝術片、在美術館播放,是否需要把自己的故事說滿?
如果說不清,是看官的問題,是導演的不足,還是因為「燒腦」正是電影的重點,所以想不通「就正嘞」,就代表「燒得勁」?
先說Keyser Söze是誰?正是一代Cult片《非常嫌疑犯》中,Kevin Spacey杜撰出來的神秘賊大佬,也就是他自己。被盤問時,他在警署眼見什麼元素,便拈來順口吹水發揮,帶警察遊花園作故事,靈感一切來自觸目所見。
要看懂Nolan的《天能》,知道他的靈感都來自The Sator Square便易辦。如果他是Keyser Söze,Sator Square就是警署中的眼見資源。
它是5 x 5、共8個不同拉丁字母組成的回文(palindrome)方塊,最先在古羅馬城市龐貝(Pompeii)廢墟發現,但在世界其他國家如法國、英國、敍利亞的聖堂及古建築都有,啟發Nolan寫出了這個科幻奇情特務救地球𠹶唥嘭冧故事。Sator Square是謎語也像咒語,歷代很多學者都嘗試解構它的真正意思,答案一直是黑人問號。
S、T、R、P、N,加上三個響音A、E、O,組成了Sator、Arepo、 Tenet、Opera、Rotas共5個字,在方塊中,不論從上而下、下而上,左至右,右至左,讀起來都是一樣通的,就是「回文」的意思。中文也有這玩法,地拖拖地,氣喘喘氣之外,近代見用來形容最偉大的中國領導人身上:「功成不必在我」,從哪一端讀起也通。
Sator是片中大反派的名字、Arepo是畫假畫的畫家、Tenet是特務組織、Opera是片首整個故事的事發地、Rotas是機場freeport的保安公司。很Keyser Söze吧?
Nolan的用意,明顯是希望用同一組角色(8個字母)做故事(一個方塊),想做到他們從不同方向順時逆時左右逢源,都說得通,像Sator Square一樣,環環相扣,你中有我,重覆互換,相輔相成,起點就是終點,調轉亦然,循環不息。從來是他杯茶。
有些電影是plot-driven、有些是character-driven、Nolan從來擅於concept-driven,憑一個構思意念,創作一個故事,不靠劇情帶動、角色帶動、靠意念駕駛。
《天能》,是老掉大牙的超級英雄死好命救地球,一個打九個,人死佢唔死,不靠智取力敵,靠佢係 “The protagonist”,大晒,主角先生有免死金牌,Nolan也幽了自己及同系電影一默。
製作,是一流的,大場面,是overdosed的,海陸空三線上天下海飛車槍戰,動作爆破,目不暇給,但又未至於別開生面。
角色,個個都單調平面,最老土的主角(冷面英勇,完),最典型的反派(我係狂人惡霸,攬抄,吼!),最花瓶的女角(由頭為勢所迫到尾),最恰到好處的拍檔(不搶fo兩脅插刀)。007都有個性,占士邦中的M和Q,都有態度。
但Nolan是聰明的,《天能》靠一個時空穿越、逆向回帶的大構想,包着一個單薄的追逐故事來炫目,因為時間線的錯亂,加上他的時光機不像叮噹那種,把將來的人像google map的人仔一樣,抽起空降落特定舊時空,而是要回帶式倒轉經歷一次才回到從前,便做成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一時難以消化。
最後它更在同一時空,玩出一條順逆時間線同場的大作戰,其實也是意念花俏遠高於實際需要的技法。同時順逆時進攻,是否讓順時的隊伍先看到逆時隊預演的未來而早着先機?不知道,不是說發生了,就發生了嗎?
影片的配樂嫌太刻意太強盛,一是出於傲慢,一係欠自信,我同意不少外國影評人說sound mixing不理想,母語是英文的他們很想有英語字幕,如果連對白也聽不清,故事怎會看得明。聽不清楚不是燒腦的一部份吧。
看電影,可以因為好看,也可以因為話題。因為話題入場,不會太介意夠不夠好看。Nolan是高手,但從來有過譽之作,如《Dunkirk》。《天能》實不必用朝拜的心去看,萬一一時搞不清時間線也不是你錯,或你沒有去「感覺它」。
我是一邊看已早知人物在哪裏是如Sator Square字母的重覆,知了沒有影響,不知也見不得有原來佢係佢的驚奇。
《倚天屠龍記》中,張三豐教張無忌太極,招式整套耍完,問徒孫:「都記得了沒有?」張無忌道:「已忘記了一小半。」這矛盾,是高。太極,是關於無招。看官一時不明白,要程度去懂。
《天能》,當中的 “grandfather paradox”不過是邏輯上的矛盾(你回到從前殺咗阿爺仲還有冇你呢),並不如教太極有智慧的思辯,於我,本片純是時尚而非常Style over substance的話題之作。
IG:budmingbud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