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小楊年前捎來一書曰《末代皇后的裁縫》,第七章「春兒使旗袍成為中式服裝的經典款式」記云:「有一天婉容突發奇想,她告訴春兒(李春芳)滿族傳統服裝最典型的是女人穿的旗袍,但這旗袍有個缺陷:首先是肥,其次是厚。穿上之後,顯得過於臃腫,不能把女人婀娜的腰肢和女性的曲線顯露出來。春兒早就有改進服裝樣式的想法,以一個裁縫的眼光去觀察,胸和臀是女人最富於魅力的地方。在下剪子紙裁剪衣料時,春兒的手腕不知不覺的抖了一下,剪出一條優美的曲線,就是在無意之中,使旗袍這種款式成為中式服裝的典型款式。」 香港五六十年代,女人作興穿旗袍。亡友譚仲夏(老譚)告我名女人當中,以韓菁清穿得頂好看。
韓菁清出生上海、年輕貌美,四九年南下香港,拍了幾部電影,平平無奇。六十年代,小導演老譚無戲可拍,一天到夜跟在韓菁清屁股後邊轉。某日,韓小姐叫老譚吃中飯:「小譚,明早中午,阿姐跟你去老正興吃飯好嗎?」奈何小阿弟阮囊羞澀,兜轉皮包,只得二十!如何是好?伸手摸着一根派克墨水筆。正好拿來派用場。擺上押店,向朝奉套得三十大元,湊足五十塊,哼!夠管一頓飯了吧? 第二天,準十二時到老正興,韓菁清姍姍來遲,見到老譚,抿嘴一笑「對勿起,我晏來了!」深秋天時,穿着黑緞子鑲花綠邊旗袍,腳上踏着一對黑絨嵌白鑽高踭鞋子,肩上披着白毛輕裘,香風徐來,撩人心胸。韓菁清吩咐夥計:「阿拉兩個人吃飯,清淡一點,油吞小黃魚、蝦仁鍋巴、乾煸毛豆、花腰翅花豆腐羹……叫了一大堆。老譚心中盤算這頓飯起碼得過一百元,心寒,坐立不安。看在韓菁清眼窩子裏,不由暗笑,一逕呷茶。可憐老譚早已汗流浹背,雙腳發抖,心兒險些跳到喉頭。這時韓菁清拍拍老譚肩膊:「小阿弟,來這裏,阿姐請客!」一聽,如釋重負,拿起筷子,風捲殘雲,小菜全掃光。六七年韓菁清赴台開拓電影事業,並無大成,卻迷倒了一代才人梁實秋,瘋狂送情書,一日一封,四十餘封後,菁清成為了梁韓菁清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