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北京強行訂立港版國安法並在7月1日實施,直接衝擊香港的法治保障。不少外國企業、科技公司甚至科技人才都重新考慮:如果香港等於普通中國城市,是否值得留低?
法治保障被摧殘至體無完膚,香港吸引創科投資和人才的競爭力岌岌可危,偏偏香港政府上下的注意力,卻是力谷專家質疑效益的全民檢測、學中國大陸監控人民的健康碼。
香港加速走向「一國一制」對通訊基建和科技業整體影響仍未完全浮現,但情況已令人憂慮。有科企將其位於香港的數據中心撤走,香港與吸引全球創新科技投資和研發的目標漸行漸遠,更可能被鄰近地區如台灣、新加坡取代。
美國政府8月公佈「潔淨網絡計劃」,在應用程式、應用商店、雲端服務、流動網絡和海底電纜五個關鍵領域清除被視為不可信的中國企業,預期中國的營運者都有機會被擠出美國市場。不少香港科技朋友都關注,港資日後會否被「火燒連環船」?
截至目前,香港科技公司會否被美國視為「中資背景」仍未明朗。不過,一條由Google與Facebook共同投資的海底光纖改經菲律賓抵達台灣,就是香港「被中國化」影響業界發展的例證。
跨國海底電纜PLCN由於被美國司法部視為存在國家安全和資訊保安風險,香港企業已被排除在外,整條香港段更被DQ。疫情後全球邁向遙距工作、教學和營商,原本PLCN接通香港可以創造龐大效益,提供更多頻寬提升網絡流量和減少網速延遲。
中美繼續對峙,日後規劃連接美國的海底電纜很可能不會冒險取道香港,排除香港參與類似的跨國合作計劃。長期下去,香港作為海底光纖樞紐的地位勢將逐漸被取代。
香港和國際連接的通訊基建項目被出局,高科技貿易情況又如何?港版國安法通過前夕,美國公佈對香港實施和中國大陸一樣的管制,停止出口國防設備與敏感技術到港,令精密電腦和通訊設備、人工智能、加密科技和軟件、導航系統等出口到香港或受限制,電子行業、通訊業、軟件行業等有機會受影響。軍民兩用科技的定義在國際條約《瓦瑟納爾協定》甚為寬鬆,電子行業有機會使用的晶片設計、半導體設計,或生產用到的硬件和軟件都可能包含在內。
有人認為即使美國制裁香港,中國的「先進科技」可完全取代歐美的科技產品和服務。但是,現在香港市民習慣使用的服務,例如流動、固網及互聯網服務,可能在受到出口限制後,由於部份基建及儀器難以採購,最終令到系統保密程度下降,或令網絡安全及私隱保障變差,長遠更可能窒礙部份科研、通訊和醫療技術的發展。
港府過去數年投放數百億成立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聚焦醫療科技、AI和機械人技術等,銳意發展環球科研合作中心。但美國出手限制出口高科技到香港,外國大學可能因此不願和香港高等學府合作,以免惹上麻煩,對學術界和科研界影響不容忽視。
政府似乎不在意香港正面對的損害。面對地緣政治風險,其他國家的公司也恐怕未必肯承受被美國制裁的風險,繼續供應高科技產品予香港,或再貿然在香港大規模投資設立數據中心或研發基地。
香港科技業界發展向來受惠於歐美科技產品和技術,難道香港要從面向全球市場改為專心服務大灣區,滿足習總的「內循環」?最近中資大型科企陸續從美國回港作二次上市,顯示中國依賴香港作為提款機,這些紅色資本來港掛牌吸水,恐怕多於真正投資於香港開展業務。
不少科技公司已改投新加坡和台灣。上星期傳媒報道,谷歌宣佈在台灣計劃建設第三座數據中心,香港在競爭成為科技企業投資網絡基建樞紐方面正節節落後,科技就業和投資都有流失趨勢。創科局局長緊跟「主旋律」,似乎對問題視而不見。外國科技公司遠離處於「風眼」的香港,可能造成人才流失的連鎖效應。
業界面對內憂外患,政府推出「遙距營商計劃」官僚審批方式備受批評,未完全解決已是無能,更仿效大陸引入「港版健康碼」和病毒追蹤應用,配合某些人推波助瀾希望引入監控市民、侵犯私隱和人權的科技。
中國政府使用數據和科技手段監控不斷「進步」,健康碼、市民碼、文明碼等不同名稱,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監控人民一舉一動,為日常生活行為評分,變成無形約束和枷鎖。「健康碼+社會信用評級」在控制武漢肺炎疫情的掩護下,有永續和擴大趨勢,外出、出入公共場所、交通工具都要掃碼。
北京以國安法摧毀香港珍貴的法治、人權和自由,令香港和內地城市無異。不但令香港國際城市的地位倒退,亦波及科技業界發展,可見將來情況只會惡化。香港「一國兩制」名存實亡,令香港科研和通訊樞紐前景蒙上陰影,變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