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IFC嘅city’super買麵包,都要排隊畀錢,買多啲其他食品、用品,更要到另外一條長龍排隊,過場到圓方,ThreeSixty亦係差不多一樣。
如此情況,當然反映在零售數字上,零售業好差,超市獨大,睇七月份零售銷售總額係265億元,按年下跌23.1%,其中跌幅超過50%嘅貨品類係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跌53.7%:藥物及化妝品,跌50.9%;升得最高嘅係超市,升26.5%,稍稍上升嘅係燃料,升3.8%,其餘各類皆跌,衣物鞋類及有關製品都跌53.6%,數字清楚顯示,民以食為先,在疫情未受控制,出外飲食有限制,宅經濟盛行之時,市民唯有多到超市買食物,現在超市已經好似一個小街市,一啲連游水魚都有得賣,反而濕貨街市嘅衞生狀況有疑慮,導致家庭主婦避之則吉。
訪港遊客數字慘淡,內地自由行遊客絕迹,高價貨如鐘錶珠寶、化妝品等難去貨,自然不過。又因失業率上升,市民慳住使錢,百貨公司及時裝店已無吸引力,銷售量下跌係意料中事,香港家庭(劏房戶或除外)均有大量衣物鞋履存貨,最艱難時期,買少啲新貨係人之常情。
如果冇超市銷售量勁升26.5%,零售銷售量總額會下跌超過三成,直情係苦不堪言。
超市生意,一枝獨秀,另有數據可以佐證,政府統計處公佈2020年第二季家庭收入中位數(不包括外傭)係2.55萬元,較第一季下跌8.9%,與2003年第二季跌幅9.1%差不多,在2003年沙士期間,失業率上升,打工仔大幅度減薪,今年亦一樣。統計處之家庭收入水平戶最高一組係十萬元以上,第二季有19.79萬戶,較第一季減少12.1%;在不同家庭收入之中,上升得最多嘅一組係收入4,000元以下,比第一季增加2.95萬戶,真係唔恭喜,收入4,000-5,999元嘅增加25.1%,更加唔掂,高收入家庭戶數減少,低收入家庭戶數增加,點會刺激消費吖!基本上只能將有限收入用於食物醫肚嘅啫!唔怪得華潤要買city’super,不過買咗之後,最好唔好將後者「華潤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