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全球肆虐下,各國醫療系統都抽掉人手及醫療資源,應付疫症帶來的病人。對於非緊急服務都會削減。究竟癌症應否是緊急醫療情況呢?
及早診斷,治療關鍵。對於癌症,我們從乳癌資料庫的研究中,知道若病人有病徵,而超過三個月之後才求診,癌症期數會增加,從而影響生存的機率。
美國最近一篇報道,指出定期癌症篩檢的人數較往年同期下降一半,擔心未來一兩年的癌症病人,晚期人數會增多。
最近香港乳房外科醫生協會舉辦視像醫學會議,邀請國際乳房外科會長講學。他介紹印度情況,在疫情之下,乳癌新症求診人士大減,是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他擔心疫症過後,病人數目會突然增加,令醫院不勝負荷。
疫情突然出現第三波,本來慢慢回復正常生活的五、六月,又出現七、八月的社交限制及經濟蕭條,而且一大部份的社區感染者都查不出病毒的來源。
在此情形下,各社區都加強保護自己的群組。例如現時私營醫院都增加檢測病毒服務,為入院病人檢測,屬陰性才進院治病,這不僅保護病人,亦確保住院的環境及其他人士都沒有感染,醫護人員工作安心,病人亦感覺安全。一位武漢乳癌病人透過在港家屬,向我尋求專業意見,這位病人的醫療紀錄顯示檢測新冠病毒呈陰性,才進醫院接受手術。
早於七月左右,醫管局曾經表示有意為所有入院病人進行病毒測試,正為他們鼓掌叫好時,又聞實行上有困難而擱置。反而全民測試可以一下子安排到五百多名檢測人員來港,極速時間成立百多個測試中心,一次性為百多萬市民檢驗。這些決心,政府如果能夠運用在高危群組的定期檢測,如醫院、老人院舍、學校、運輸業司機及員工,再加大力度追蹤確診病人的接觸史,便可以遏制傳染,讓社會有安全的環境,供市民活動。
消息剛剛傳出,醫管局將會為入院專科病人進行病毒測試,回應社會需求,實在是德政,政府應給予支持。最近欣聞有機構研發快速及便宜的病毒測試劑,讓市民可以安坐家中自己定期檢驗,如驗糖尿病般,成功並能夠普及的話,就是發揮全民抗疫的力量。這種積極性,為社會出謀獻策,實在是好市民的榜樣。
香港乳癌基金會網址:www.hkbcf.org
張淑儀醫生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