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科地雷滿佈 - 左丁山

歷史科地雷滿佈 - 左丁山

一位新亞師兄傳來一張圖片,引述張光璘:「最近為紀念季羨林先生逝世十周年,出版社再版了我的『季羨林先生』一書,送審時居然刪去了49年後的全部內容,理由是不許出版反映解放後歷次運動的文字。結果49萬字的書只剩下15萬字,他活了98歲只能寫到38歲。可笑嗎?現在『牛棚雜憶』也成了禁書!49年後的歷史不堪入目!」

張光璘生於1962年:畢業於南開大學,在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跟隨季羨林工作多年,主要著作有「季羨林先生」、「季羨林文集」,現為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教授。

寫傳記只准寫前三分一人生,不可寫後三分之二,可說奇聞,匪夷所思。不過最近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審查通識教育課本,「建議」出版社刪除「三權分立」的說法,令香港市民大開眼界,內地下令作者刪除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下半生生活史,怎麼樣看也不是奇事了。想當年,季羨林大名鼎鼎,比饒宗頤尤有過之,但饒公醒目,老早來了香港,並在新亞任職,後經錢穆先生推薦到港大教書,退休後再到中大教學研究,一生享太平生活,遂能著作等身,名傳後世。季羨林則選擇留在北京,文革時被打入牛棚吃苦頭,身故後的傳記竟遭刪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年代的紀錄。可見中國文人趨吉避凶,全憑一念之間。

內地政策,波及香港,中學老師教中國歷史,肯定是動輒得咎,易受投訴。譬如文革史,坊間有不少著作皆非官方指定,如教師引用或會受無知教育官員譴責,至於官方歷史久不久便要改寫一次,教人怎樣向學生解釋?「蘋果日報」9月5日報導,內地新版歷史教科書重回1981年鄧小平對文革定調的定性,即「領導者錯誤發動」,40年來改來改去,還是還原基本步。香港中學教師如追不上步伐,採用兩年前的內地教科書作範本,以為一定政治正確的話,慎防政治不正確,遭藍絲家長篤灰。為文革定調,本可刺激學生課堂討論,但有了國安法之後,怎知道會不會越軌?英基學校基金(ESF)已向所有英基學校發出指引:「要平衡,要客觀,不要表達你自己的政治見解」,令所有老師感到疑惑。英基學校老師誠惶誠恐,本地學校老師教通識及歷史更是戰戰兢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