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怪談:一場坐姿引起的俄塞外交風波(陳偉信)

國際怪談:一場坐姿引起的俄塞外交風波(陳偉信)

執筆之時,筆者原打算分析特朗普早前成功斡旋塞爾維亞及科索沃政府簽訂經濟合作協議,並「暗渡陳倉」地於協議內加入打擊華為及其他潛在中資網絡技術供應商的元素,從而將北京一帶一路在巴爾幹半島的主要參與者拉到美國的網絡安全戰略傘內的外交藝術。但在簽署協議後不久,俄羅斯外交部在社交媒體發表特朗普與塞國總統武契奇會面的照片,從而引發的外交小風波的內裏乾坤,令筆者認為對於今日無比渴求所謂「外交勝利」解讀的香港讀者來講更有啟示。

這場外交風波的源起,在於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洛娃(Maria Zakaharova)將該會面照片與著名電影《本能》沙朗史東「翹腳」一幕並列,並戲謔武契奇是被特朗普邀請到白宮接受「盤問」。帖文曝光後,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大表不滿,直言該言論反映發言人俗不可耐,也愧對她的任命。扎哈洛娃事後在Twitter解畫,指帖文原意是諷刺特朗普永遠在外交上擺出唯我獨尊的姿態,透過一些細節來矮化來訪貴賓,而非有意侮辱塞爾維亞。而俄國外長拉夫羅夫事後亦親自致電武契奇,強調兩國兄弟之邦的關係,事件告一段落。

事實上,從一般外交禮節而言,扎哈洛娃的說法並沒有錯,這樣的座位安排在講究對等關係的外交事務上的確有欠妥當。一般而言假如是正式官式會議,會面多數會使用長方形會議桌舉行,雙方代表團的領袖居兩邊會議桌的中間,其繙譯及隨扈坐在領袖身旁。假如是較輕鬆的會面及記者會,一般是兩國領袖並列而坐,來訪者坐在主人家右手位置,其繙譯及隨扈則坐在較後位置。但從扎哈洛娃上傳的那張相片,武契奇的「外交處境」確實十分尷尬,座位安排既非長方形會議桌的官方會談模式,亦非如輕鬆會面時安排兩人並列而坐,其繙譯及隨扈也遠離武契奇較遠的位置,相片的效果是武契奇被「孤立」,難免令扎哈洛娃看不過眼,希望發文為武契奇的處境抱不平。但結果事與願違,上述發文反令武契奇處境更為尷尬,幾乎影響俄塞兩國關係,實為處理網上發文不成熟的表現。

外交制度理性非個人可左右

畢竟外交學訓練強調的是如何有系統地經營一段外交關係,而外交禮節背後的哲學是國與國之間的主權對等,因此不論是官式會議的事前準備、私下飯敍及社交活動的座位安排,以至如何因應被游說方的政治文化訂立談判思路及部署,都是必須注意的細節。例如前尼泊爾外交官Rajaram Bartaula在尼泊爾行政人員學院(Nepal Administrative Staff College)分享外交禮儀時表示,假如要與會代表等待15分鐘以上,若非安排會議一方行政安排混亂,那就是安排會議一方故意拖延,藉此暗示與會者(及其代表的國家)在安排會議一方不甚重要,貶損他人並抬高自己在會面中的地位。讀者如對國際談判有興趣,筆者推薦外交訓練權威導師Paul Meerts的著作《Diplomatic Negotiation: Essence and Evolution》,內裏總結他研究歐洲外交談判的演變,以及不同培育外交官的方法優劣。

筆者在此分享一些比國際關係更離地的外交學概念,是希望表明外交談判及政府游說從來是一門實務學問,連資深的外交官也有出錯的時候,何況是那些從來在權力外圍,遠離整個談判桌及游說平台的旁觀者?的確,完全「黑箱作業」的國際談判及外交政策總會惹人遐想,因此旁觀者往往主觀地認為一些突發事件如一個外交官的遭遇或一個平民的拘禁,會引來外交政策的徹底改變。先不說這些遐想往往建基於一些不盡不實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完全抹殺外交政策當中的制度理性、外交官在達成協議前的默默耕耘,代表不同利益的說客組織在游說時的政治角力。漠視這些背後因素在國際談判及政府游說的作用,對運用國際社會平台保障自身利益有弊無利,而將這些作用歸納為一個人的功勞,不是另一種方式的「人血饅頭」盛宴,就是叫這一個人太沉重。

現代政治與古代政治的分別,在於今日的世界並不需要「Chosen One」,而是一大堆願意各司其職的平凡人。

陳偉信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