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局將「通脹目標」改為「平均通脹目標」,最重要目的,係提高「預期通脹率」。即希望大眾認為嚟緊通脹會越來越高,而且高過2%聯儲局都唔加息住,等於放訊息畀市場:你炒啦。
當預期通脹率提高後,原本遠期利率升幅會多於短期利率,孳息曲線會拗上。但現下情況又驚利率上揚打殘經濟,容許通脹高於目標。可高於目標幾多?幾耐?聯儲局自己都唔知道。於是出現一個怪象,聯儲局長遠希望孳息曲線拗番上,但短期又要將利率控制於低水平,會令孳息曲線平坦,等於將孳息曲線問題暫時放埋一邊。其中一個解釋係要積儲力量,等經濟增長見到苗頭先再修訂。上述係聯儲局希望市場跟佢咁行。
然而現實上央行控制市場預期並非萬試萬靈。比如伯南克08年推出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IOER),原預期IOER會成為市場短期拆借息口下限,因為當存錢入央行都有0.25%又冇乜風險時,銀行梗係唔肯用平過呢口價借錢出街。結果卻相反,聯邦基金有效利率一直在IOER之下,下限變成封頂。於是聯儲局再推出隔夜逆回購作市場拆借息口下限,IOER變作上限,構成利率走廊。
近期另一例子仍在觀察,但值得留意。負利率作為一個新貨幣政策工具,市場共識係寬鬆政策。當銀行存錢入央行要畀利息央行,應該會信貸擴張。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研究得出的結論相反,負利率似乎現實上會變成緊縮政策。具體體現在外滙市場,歐洲、日本、瑞士、瑞典4個央行先後實施負利率,4隻相關貨幣都於實行負利率幾星期內升值。之後就算再貶值,貶值速度比實行負利率前更慢。
由於現行負利率主要針對銀行而非大眾,等同向銀行抽稅。銀行衡量過市場風險後,寧願畀錢都不願意信貸擴張。例如去年歐元區銀行向歐洲央行支付76億歐元用於存放資金,在負利率下這筆金額仍在增加而非減少。
更重要係,負利率傳遞的訊息其實係央行對市場悲觀,銀行自然更加審慎,平均通脹目標恐怕都一樣。一句概括,央行想市場預期通脹,代表央行其實驚緊通縮。貨幣政策就如太陽與風的故事,想人除衫,係夾硬嚟定令佢自己除,會令人捉得更緊還是放開,是高低之別。想負利率有效需要數字貨幣配合,喜歡夾硬嚟者應該明白。
Mr. Treg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