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多人都以為「中國」、「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是「自古以來」,有着二千年,甚至是五千年歷史,但真相卻可能教大家失望,事實上,古時人們只會叫「大唐國」、「大明國」、「大清國」等,並不會叫「中國」。「中華民族」、「中國」這些概念的出現,大家或會感到詫異,其實只有一百年的歷史,那就是由梁啟超所一手創造。梁顯示了甚麼叫「觀念改變世界」,就此而言,他可說是清末民初第一人。
提起梁啟超,大多數人對其認識,可能只限於中史教科書中提到有關「百日維新」和「戊戌政變」那寥寥數筆,並把他簡單概括為一個功敗垂成的改革派政治家,但其實他更重要的歷史角色,反而是一位思想家,不錯,他在政治行動上是失敗了,但在思想影響上卻十分成功。梁啟超建構了「中國」、「中華民族」,以及「四大文明古國」這些概念,到了後來,無論是國民黨,以至今天的中共,無不依靠他建構的這些民族主義概念,來團結國民,鼓動情感,鞏固政權的合法性,就算是知識分子,以至是一般百姓,都被這些概念入血入骨,成了「大中華膠」。
1900年,梁在《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中提出:「地球上古文明祖國有四:中國、印度、埃及、小亞細亞是也。」
1901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
1902年,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這概念,並對「中華」一詞的內涵作了說明,「立於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餘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
但起初,梁在使用「中華民族」一詞時卻比較混亂,有時單純指漢族,有時又指境內所有民族。直到1905年,梁啟超寫了《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從歷史演變的角度重點分析了中國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並下結論說:「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至此,梁啟超才真正完成了「中華民族」一詞的創造和完善。
另外,1900年,梁在《清議報》發表了〈少年中國說〉一文,號召為「少年中國」而奮鬥;此外,在1902年寫了一部政治小說《新中國未來記》,小說中用上「新中國」這個名稱,並從八國聯軍、東南互保、各省自治,寫到走向共和,建立了「新中國」。
正如前述,「中華民族」、「中國」這些概念的出現,從此深刻的改變了世界。
梁啟超是廣東新會人,不錯,就是那個盛產陳皮的地方。我曾經特地到新會茶坑村造訪過其故居。如今當局在古樸的梁啟超故居旁邊,也建了一外貌現代的梁啟超紀念館,以展覽其生平和遺物,且故居和紀念館共用同一個公眾入口。
走進來後,大家會看到,左邊是故居,右邊則是紀念館,中間則是其紀念銅像。
梁的紀念銅像高兩米多,一手叉腰,一手握卷,狀在沉思,刻劃了當年他憂國憂民、思考國家民族未來的模樣(圖2)。
梁的祖屋故居建於清光緒年間,坐落在農舍之間,是一幢古樸的青磚土瓦平房(圖3),入內參觀,可看到正廳(圖4)、睡房(圖5)等。
但作為一個讀書人,我更感興趣的,反而是梁年幼時讀書識字的地方,那就是「怡堂書室」(圖6),這裏青磚牆壁,紅磚地面(圖7),頗為優雅。梁乃晚清嶺南書香世代,祖父梁維清是村中唯一秀才,父親梁寶瑛也是一讀書人,兩父子就在這裏一起執教鄉里。
梁啟超乃一神童,五歲開始讀儒學經典;八歲能詩能文;12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還在鄉間留下了不少傳奇故事。
舉個例,其父請來學識豐富的廣州表兄張乙星,在怡堂書室教兒子讀書,並叫兒子斟茶拜師,張早就聽過這名表姪聰穎過人,遂生一念,道:「表姪,表伯今日先出個對聯讓你對,如你對得上,才給你授課,你看如何?」梁知表伯要考其才學,但卻神態自若說:「請表伯出句。」
張喝下一口表姪奉上的茶,悠悠地說:「飲茶龍上水。」說罷一臉得意。這時梁看到父親正在旁寫字,遂順口說:「寫字狗耙田。」梁的譏諷讓父親尷尬,正要罰他,張卻說:「對得好,表姪有此急才,果然名不虛傳,不愧神童也。」原來「龍上水」是地方俗語,意即一口氣喝下;而「狗耙田」也同是地方俗語,意即亂寫亂畫,因此對得十分工整。
茶坑村以至新會,對梁啟超而言,委實太小了,於是他出外找尋新天地,13歲時到了省會廣州,其後入讀當時當地的高等學府「學海堂」,更在這裏考第一。18歲再到著名的「萬木草堂」,拜康有為為師,踏入一個更廣闊的天地。
1889年,清廷禮部尚書李端棻以大學士身份到廣東任鄉試的主考官,其間他特別賞識考生梁啟超,最後更決定親自將堂妹李蕙仙許配,促成了一段本來也算是彼此門第懸殊的京廣婚姻。兩人成婚後,1892年夏返鄉見梁的父母,在這個新會茶坑村老家住了一年多,略盡孝道。也因為只是短住了一年,所以並沒有在梁家大屋內闢室供住。反而,在怡堂書室,左右各有一耳房,左耳房為書塾先生卧室,而右耳房正好供梁啟超與新婚妻子暫住,後來,長女梁思順也是出生於此。
在故居旁邊,如今建了一外貌現代的梁啟超紀念館,這個紀念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築大師莫伯治主持設計和建設,建築形式中西合璧,當中隱約看到梁晚年定居天津時所住的「飲冰室書齋」之影子,館前更設置了一個魚池,水中見倒影,讓景致更加優美(圖1)。
館內展出了梁啟超的生平,大家可以從中了解這位巨人的一生,當中也看到他在議政時期的得意之作,包括「戊戌政變」之前,在上海創辦的《時務報》(圖8),當時他以此鼓吹「變法圖存」,撰寫了著名的〈變法通議〉等重要文章,為維新運動宣傳造勢;以及,「戊戌政變」之後,他流亡日本時創辦的《清議報》(圖9),在此他撰寫了〈少年中國說〉、〈戊戌政變記〉等重要文章,並攻擊專制朝廷,宣傳反滿,鼓吹民權自由等,《清議報》行銷海內外,讓梁聲名大噪,聲望日隆。
毛澤東在論及梁啟超時,說他最輝煌的時期為《時務報》和《清議報》的幾年,並說他寫的〈變法通議〉在《時務報》上連載,立論鋒利,條理分明,感情奔放,痛快淋漓,是當時最有號召力的政論家。
〈歷史的風景〉逢周二刊出
撰文、攝影:蔡子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