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全民檢測爆出首宗疑似假陽性個案,一名44歲的男子經檢測後呈陽性送院,但衞生署因樣本量不足無法覆檢,遂重新於院內為病人抽取鼻咽、痰樣本進行血清測試,結果均呈陰性。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指難解釋原因,亦無法判斷病人是否確診。醫管局員工陣線主席余慧明質疑,全民檢測出現疑似假陽性和樣本不足等混亂,擔心沒有染疫市民無辜送院,反增染疫風險。
昨有約17萬人接受全民檢測,累計檢測人數達119.7萬,當中包括沒有預約的參加者。截至昨晚8時,計劃已化驗約85.6萬個樣本。而截至昨晚8時,累計約119.7萬人預約檢測。
張竹君昨稱,有宗初步陽性個案因覆檢化驗樣本不足,需將個案送往醫院取樣,惟兩度檢測後仍呈陰性,暫難解釋事件原因,亦無法判斷該男子是否確診。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表示,男子正於聯合醫院單人病房隔離。院內曾為病人抽取鼻咽及痰樣本檢測,再作血清測試,仍呈陰性。被問到是否負責檢測的華昇採樣不達標,張指一般覆檢也要重新抽取樣本。
醫管局員工陣線理事、醫務化驗師梁啟維估計,張竹君所說的「樣本不夠」,可能是指採樣人員「拎唔夠」;又或化驗至送交覆檢過程中出現人為錯誤,如弄錯樣本容量等,令衞生署覆檢時涉事樣本的份量不足以判斷是陽性或陰性,須由醫院再次收集病人樣本化驗,證實火眼實驗室驗出了「假陽性」。
梁指火眼實驗室採用3合1混合樣本方法,過程中可能過度稀釋樣本。他認為只要檢測量大,「假陽性」結果必定出現,加上火眼實驗室採較寬鬆的陽性結果標準,相信同類個案陸續有來。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火眼實驗室和衞生署採樣和化驗方法不同,平衡敏感度和特異度會採取不同Ct 值標準,但邊緣個案一般會再覆檢。他指假陽性必然會出現,比例約為一萬分之一,實驗室過去為本港高危群組檢測的假陽性個案是五萬個中佔三個,故目前僅有一個「假陽性」較古怪,估計實驗室或已自行覆檢確認,「可能解釋到點解樣本唔夠」。他又指,樣本不足或涉化驗人員操作時失誤,但屬正常人為錯誤。
另外全民檢測昨亦驗出一宗出院後陽性結果個案(第4249號),病人8月29日才出院,9月3日參與檢測,應屬康復後的殘餘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