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工業早已式微,僅存的香港製造商品都是以質量取勝。惟美國因應中共在港推行《港區國安法》,取消對本港特殊待遇,出口至美國的香港貨品一律須改用「中國製造」作為產地標籤,新政策令一眾努力堅持「香港製造」的港商非常痛心。
今年因疫情爆發而開始量產口罩的諾翹(Lockill),其董事潘焯鴻指,現時歐美廠商一看到「Made in China」就耍手擰頭,尤其涉及醫療、口罩等個人防護裝備,美國人重視產品質素,普遍對中國製造沒信心。
「美國當地未必人人識分香港與中國,但出口商懂,香港貨品會較吃香。大陸口罩每個賣2毫到3毫,香港口罩可每個賣到1元至1.1元。」諾翹現時每月生產近300萬片三層外科口罩,美國市場佔其銷售約一成,每月生意額約100萬港元,潘焯鴻預料,如改用「中國製造」標籤,他們的口罩在美國市場銷售額將大幅萎縮,或要被迫放棄。
美國入口商和買家已就產地標籤問題向諾翹查詢,但相關政策延至11月實行,暫時靜觀其變。
本地訂製手錶品牌EONIQ同樣受產地標籤新政影響,80後創辦人黎鈞國指香港有不少高水平的手錶設計師,他不甘心香港品牌沒落,六年前創辦EONIQ,在荃灣南豐紗廠開店,全人手裝嵌手錶,現每年收入達200萬美元(約1,560萬港元)。
對於美國封殺香港製造,他坦言心灰意冷,當初堅持香港生產,本身是對香港的情意結,「現在跟我說要標籤Made in China,我不甘心。」
記者曾在美國洛杉磯的超級市場直擊,「香港製造」的維他奶、淘大點心等食品甚受華人歡迎,當地香港移民表示,即使包裝換了產地名稱,仍想繼續支持香港品牌,懷緬家鄉味道。維他奶公關回覆《蘋果》查詢表示,密切留意新規例發展,並遵循相應規定,意味日後維他奶包裝上的「香港製造」標籤,很大機會改為「中國製造」。
去年香港製造產品出口主要目的地為中國及美國,其中醫療及藥用產品佔8.1%,按年有2.8%增幅,金銀器及珠寶、金屬原材料佔36.2%,其他出口類別還包括初型塑膠、煙草、食品等。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永遠榮譽主席劉達邦認為,禁香港製造標籤只是美方行動的第一步,下一步預料會向香港貨品徵收與中國貨品同樣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