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毒量高 中大為BB檢測

糞便毒量高 中大為BB檢測

【本報訊】不少專家認為武肺有機會透過糞便傳染,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證實,患者即使沒有腸胃不適,腸道及糞便仍有活躍的病毒;有康復者甚至呼吸道樣本再無病毒,但糞便的病毒仍具傳染性,是全球首次證實有關結果。因應嬰幼兒糞便中的病毒量較成人高出多倍,中大宣佈成立「新冠病毒檢測中心」,針對嬰幼兒等群組檢測糞便,每日最高可處理 2,000個樣本。

康復者糞便仍具傳染性

中大醫學院3月29日起在機場為高風險地區抵港人士免費檢測糞便,至8月底共檢測2,128個樣本,97%為5歲以下小童,成功識別六名3歲以下的確診者,比率為0.28%。為了解病毒在患者腸道內的活躍程度和傳染性,中大今年2至4月跟進15名年齡介乎20至65歲的患者,發現即使患者沒有腸胃不適,但近半糞便樣本存有病毒,當中有三人在呼吸道樣本已偵測不到病毒的六日後,仍能在糞便驗出具傳染性及可複製的病毒。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表示,結果反映糞便是社區傳播重要因素,新成立的「新冠病毒檢測中心」,可加大檢測樣本至每日2,000個,市民中午前遞交樣本,最快即日便有結果。糞便檢測特別適合嬰幼兒、收集痰液或鼻咽樣本有困難人士,幫助找出無病徵的隱形患者。

外界關注康復者是否已沒有傳染性,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基湘指,一名確診的2歲嬰兒沒病徵,入院時呼吸道樣本呈陽性,其後很快轉為陰性,但該個案連續36天糞便樣本仍可驗到武肺病毒。他提醒,康復者的糞便有傳染性,家人照顧康復的嬰兒時要特別注意,廁所更應經常使用漂白水消毒。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解釋,研究顯示50%以上病人的肛門拭子及糞便檢測到病毒,反映消化道或是病毒複製和活動的部位。

被問及檢測糞便是否較全民檢測的採樣方式更為有效,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劉家獻表示,會先了解研究報告,再決定如何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