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土地荒嚴峻,身負紓緩公屋輪候冊壓力重任的黃遠輝三年前接過另一燙手山芋,任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為覓地謀對策。已卸任的他形容那是公職生涯最密集、壓力最大的工作,小組趕在2018年除夕交報告,兩年過去,他形容短中期選項推展進度遠差於預期,如政府收回新界農地不夠「牙力」,難吸引發展商參與共享,要物色足夠土地應付短中期100公頃住宅需求,「真係睇唔到希望」,在現時社會氣氛下拓地更舉步為艱。
曾擔任環諮會主席、城規會副主席及房委會兩個小組委員會主席的黃遠輝,回顧多年公職生涯,自言任土地小組主席是最棘手的工作,「最密集、壓力最大」,亦是「被人鬧得最多」的一職,但公眾諮詢經驗卻令他感珍貴,「能夠真正聆聽大眾民生問題,好重要」。他當時以來者不拒原則作諮詢,嚇窒部門,「我話一、二百場走唔甩」,最終舉辦188場諮詢會,他僅缺席三場,40個公眾街站亦只因颱風缺席一站,估計曾與逾萬人次會面。
幾經辛苦趕及在2018年除夕晚將123頁土地小組報告交予政府,一年零九個月過去,覓地工作似乎只有寸進。黃遠輝直指,過去一年社會抗爭及武漢肺炎疫情的確影響覓地進度,但整體工作仍太慢,即使單是滿足100公頃短中期住宅用地需求也很困難,「真係睇唔到希望」。
利用私人新界農地儲備屬短中期選項之一,政府今年5月終推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但黃遠輝認為善用農地應雙管齊下,「政府應展現畀大家睇,符合公眾利益嘅就毫不猶豫收地,咁先有牙力吸引發展商合作參與共享」,而政府以《土地收回條例》收地「無乜展現過(牙力)」。政府最終會否純以土地共享「回應」此選項?他說「當然希望唔係啦,佢話照單全收嘛」。
至於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政府稱三年後收回32公頃用地建屋,但黃遠輝認為收回土地前已可進行規劃及勘探,因該處屬官地,「唔係喺高球場度拎地,亦唔係侵佔私人產權」。就發展棕地,發展局今年物色八組、涉及36公頃棕地研究建屋,他亦認為不足夠,遠低於當年估算。當年小組推算全港零散棕地有約760公頃,估算短中期可收回逾百公頃棕地。
至於中長期選項如中部水域填海,他亦預料難以推展,連研究撥款都未獲批。特首林鄭月娥當年在小組交報告前強推「明日大嶼」,令填海面積由1,000公頃大增至1,700公頃。黃遠輝形容這算是小組唯一瑕疵,「如果唔係提出咗明日大嶼引來極大反彈,報告可以更擲地有聲咁話,(填海)獲得大多數共識」。
作為覓地專家,黃遠輝亦歸咎昔日覓地不力,例如梁振英任特首時曾大量改劃土地建屋,「方向唔係唔啱,但力度唔夠大、速度唔夠快」,土地改劃遭地區反對,面積亦不大,「只能止吓咳」,即使當年橫洲可發展大幅棕地,卻因種種原因令單位大縮水,「冇理由供應咁緊張,第一期(單位)遠低過第二期」。
展望未來,黃遠輝希望在疫情過後,政府可加把勁落實覓地方案,但承認現時社會氣氛下,香港經歷抗爭事件,估計即使以往獲較多支持的供應選項,日後落實都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