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堂重建連儂牆 報檔手作花贈手足

貼堂重建連儂牆 報檔手作花贈手足

早前有網民提議將在《蘋果日報》落廣告,集腋成裘,把廣告頁面變成連儂牆,於是8月15日報紙「連儂牆」便應運而生,掀起翻報紙看廣告多於看新聞的熱潮。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灣仔有一家報紙檔的鐵皮牆上貼滿這些廣告頁面,久違的社區連儂牆好像得以轉生重現,還被網民放上連登討論區讚揚。報販貞姐淡然笑道:「呢啲嘢係應該做嘅,只係其他檔販唔做,咪我做囉。」

■貞姐一對巧手花了近30年叠報紙,也會製手作花鼓勵同路人。

貼文宣結識各路戰友

貞姐的「連儂牆」報檔猶如漆黑中的螢火蟲,只有在晚上收檔才能明顯看見,白天時鐵皮蓋擱在一旁,檔口跟一般報攤分別不大。但仔細一看,便會發現塑膠擋雨膜上,有客人為她製作的A4紙大蘋果標誌,呼籲人購買報紙。飲品堆旁邊放了各式文宣貼紙,貞姐鬼馬說她每份《蘋果》都會夾不同的貼紙,有些是自行印刷的,有些則是同路人留下的。

長方形的檔口,周邊都張貼了《蘋果》的娛樂版和頭版,吸引人一邊行一邊瀏覽內容,有大叔眇一眼,扔下一句「鄭若驊,揦鮓驊」吐糟,貞姐聽罷哈哈大笑,「自從表咗態後,多咗好多生面口嘅客人幫襯,佢一埋嚟就知佢係買《蘋果》㗎啦」。

在她的檔口停留一個下午,幾乎每五分鐘便有人光顧,有年輕人,也有中老年人,「對面嗰個手足嚟,都係撐《蘋果》㗎」,貞姐喜歡以「手足」稱呼客人,幾乎認得所有客人。人們來買報紙、跟她打招呼,甚至有人留下幫忙。

一位不願留名字的小姐在檔口留了半天,她幫貞姐把雜誌入膠套、整理報紙。這位小姐對記者說:「佢得一個女人仔睇檔,真係好辛苦,又冇冷氣,有時佢去廁所,我咪幫佢收下錢,佢真係好好人。」

報檔雖不是位處遊行路線,但免不了捲入衝突位置,去年有防暴警在附近放催淚彈,貞姐不及走避,就有勇武示威者和街坊趕到幫她收檔避險。貞姐原本不敢太高調,但去年底區議會選舉之後,她從選票結果發現原來同路者眾,於是鼓起勇氣把文宣貼在檔口,漸漸認識各路戰友。

她亦試過被藍絲偷偷撕掉海報,為此安裝了閉路電視後,情況便才有所改善,「我覺得表咗態之後個人好開心,因為可以講真心說話,又唔係做錯啲乜嘢,點解要咁鬼祟呢,自己嘅政治立場唔需要擺喺地下,覺得好舒服!」

到訪當日,《蘋果》的頭版是黑色為背景色的全版廣告,「好黑呀,今日啲墨特別黑,我對手都黑晒」。貞姐賣報近三十年,入行前做時裝店,也愛做手作,報檔貨架上放的彩色珠仔手袋正是出自她一雙巧手,而沾上油墨的黑手除了忙着叠報、幫客人遞煙包、找續,還會以縐紙和鐵絲繞成手作花,送贈相熟「手足」客人,「𠵱家啲人心情唔係幾好,收到支花應該會開心」。

■報檔掛有標語呼籲市民買《蘋果》,貞姐笑稱是客人為她製作。

信港人不會三分鐘熱度

貞姐在1992年因為家人頂手報檔,她便順勢入行幫忙,「嗰時得一個人睇檔唔夠㗎,有人要出去拎嘢、派報紙去寫字樓,有人負責睇檔,咁就入咗行」。她認為當時是報業盛世,「嗰代人賣報紙可以做到買車買樓㗎!嗰時未有免費報紙,同埋打風時都可以加一蚊,超市、便利店都未有報紙賣」。

當年檔口在酒樓外,人人讀報紙嘆茶,自然有生意,最好景時龍頭報紙日賣50份,到了95年《蘋果》創刊後,報界競爭烈鬥,甚至激起一輪割價潮,高峯期每日賣過百份報紙是平常。她在小檔口內見證報業興衰,「見住以前有十幾份報紙,《天天日報》、《新報》、《華僑日報》、《快報》慢慢咁樣冇咗」,隨免費報紙出現,智能手機流行,人人網上看新聞,多份報紙雜誌接連停刊。

然而,8.10警方搜《蘋果》事件後,她人生首次見到有人會排隊買報紙,全日幾乎沒坐下,「飯都無時間食,食咗個包咋」,之前平均日賣《蘋果》30份,到8月11日足足賣了540多份,後來連續十多日仍平均日售200多份,還多了年輕人訂實體報紙,都是她始料不及,甚至有新界西、九龍的客人專程來光顧。

不過她慨嘆,如果要發生這種事情才發市,她寧可賣不出,「新聞自由係香港不嬲都擁有嘅嘢嚟,好似空氣咁,但𠵱家好似連呼吸都唔畀囉,我唔接受囉」。她認為香港人買報紙的行動不會三分鐘熱度,不過也沒有太樂觀,「(報紙)我諗做埋我哋呢代人啦,可能都仲有得做嘅,但唔可以淨係賣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