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的新界農業以原居民主導,種植稻米雜糧為主,過着數百年自給自足的生活,變化不大。但戰後政府開始開發新界,第一步是讓生產米食主糧的農業形式轉為生產副食品,配合人口激增的需求,米食油鹽就轉為以進口方法解決。由稻田轉為菜田,最初所欠的是人手和技術兩個問題,不過大陸遷入的人口就剛好把問題解決了。不過到了70年代,大量新市鎮快速開發,年輕的農民又跑去做工人了,農村的勞動人口又開始減少,空置出更多農田出來,人均可耕的農地越來越多,當年的漁農署就引入自動化的機械去增加農民的效率,而且成效甚彰。
農田的工作以勞動量計算,以翻土犁地、澆水淋田和收割採摘三項為最,收割方面難以引入機器,所以機械化的目標主要是頭兩項。種稻田可以用水牛黃牛之類的畜力幫忙,但用於一行一行的菜田就不大合適,農民只能以鋤頭等手工具人力解決,就算是多強壯的農夫一天也只能翻開一斗田地左右(約七千二百平方呎),還未計算之後還要「挑坑」、「執壢」(平整田畦)等耗費體力時間的細工,非常辛苦。所以,單以人力種植,一個農夫平均照顧三四斗農田已差不多了。三四斗田地只可勉強餬口,要為子女供書教學,提升生活就難矣,犁田機的出現就打破了這一限制,我家就借助種種機器,在最高峯時能耕種管理二十多斗田地。
當年的犁田機又叫拖拉機,因為只需在機後牽繫一個「車斗」,就可以作為鄉郊的運輸工具,那時鄉村的肥料火水雜貨舖都會備有一部,我們小孩最愛就是坐到車斗上跟車遊車河。後來我才知道,拖拉機(tractor)在外國的標準而言,都是四輪驅動並能乘載司機操作的,翻耕用的犁刀或耕輪都拖曳在後面,並以另一組離合器驅動行駛,比我們的巨大得多。我自小看到的在外國只會叫作「微耕機」(tiller),只有一組離合器驅動下方的輪軸,平時安裝着兩個輪子,由農夫在後面扶持驅使,用於翻土時就要把車輪換成翻耕刀輪,所以稱為「犁田機」或「微耕機」更為切合。犁田機由兩部份組成,分別是行駛的「車架」及提供動力的「引擎」,車架結構比較簡單,很少有故障,但用汽油的四衝程引擎就要經常維護,換機油、清理風隔、調校油門線都是最基本的工作,進一步的農夫甚至會修整清理化油器和排氣鼓,因為搬犁田機出外維修真的所費不菲。
當年我開農場時,直接承繼了父親的那部小型犁田機,只有三匹半的動力,用的是以前最流行的Robin汽油機,小巧易操控。後來我又買了一輛新型的本田(Honda)犁田機,雖然設計更為美觀,馬力更大,但就比不上父親留給我的舊機器了。舊機器有一點比新機器好,就是設計更為簡單,各個部件都能自行拆除清理或更換,農夫比較能自行維護修理。今夏一班跟我學師的年輕農夫要正式學用犁田機,就鬧出不少笑話,現在的年輕人善於使用電子產品,但甚麼是四衝程汽油機、甚麼是化油器、甚麼是風隔,就完全茫無頭緒,要重新學起,像是要他們拉扯打火繩盤時出多點力已有些難度,看來要多加練習。畢竟耕田是粗活,除了滿身泥土,還要多兩手黑黑的機油迹,才能擺脫秀才弄槍的違和感啦。
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