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專題:紙媒不死 真相墨落留痕

港聞專題:紙媒不死 真相墨落留痕

8月10日,壹傳媒主席黎智英及多名高層被捕,同日蘋果日報大樓被200警闖入搜查,網民隨即發起「一人一蘋果」行動,聲言次日即使「印白紙都要買」,捍衞新聞自由,當晚報紙如常付印,凌晨多間報攤更湧現買報人龍。

■8月10日逾二百名警察闖入蘋果大樓高調搜捕多名高層,令市民對新聞自由再次關注。

然而在電子媒體為主流的年代,這股支持報紙的風潮是否曇花一現?除了買報紙,有人願意為報紙做得更多,落廣告、團購海外,甚至為買報刊的知音送上一朵手造紙花,他們將實體印刷的價值娓娓道來。


■Sophie(左)認為實體報紙標題更吸引眼球,一眼看盡所有內容;Jack(右)感概紙媒生存空間日益縮小。

■黃先生會保留具特別意義的報紙,如8.11《蘋果》有關大搜捕頭版。

「揭下揭下係爽啲」 買報撐新聞自由

本報8月中在銅鑼灣進行街頭訪問,了解年輕人的閱報習慣,發現一眾90後讀者已闊別實體報紙多年,幾乎所有受訪者都因為8.10警方搜查報館事件,相隔約十年再買報紙,赫然發現原來一份報紙早已由六元升至十元,也有人發現怎地薄了那麼多,廣告減少,體會報紙經營困難。

21歲的大學生Sophie與25歲的男友Jack同樣自8月11日起購買實體報紙,「我覺得自己好似中年伯伯」,Sophie尷尬笑說上一次看報紙已是小學,以往主要訂閱網上新聞,她認為網上新聞較零散,報紙版面標題較引人注目,同一時間可以看到多篇報道,「網上報道好容易就飛走,報紙就易啲揾得返」。

她習慣在Telegram頻道看新聞,因為這類頻道會綜合多個主流媒體報道,方便閱讀,「我follow咗好多group,不過如果係啲細group send出嚟嘅新聞,都會揾返來源,唔會咁易相信同傳出去」。

以前當過校報記者的Jack則發覺報紙比以前薄了很多,「就覺得傳統報紙經營困難」,他除了訂閱網上新聞,也愛從網上討論區、facebook和Instagram看新聞,因為認為那些帖文已將新聞重點撮寫,夠快速精簡,而且從網民留言可知道大眾意見,「但個內容完整性會差啲,所以如果我有興趣,會㩒入新聞app睇返原文」。

二人都說,買報紙是為了表態,他們通常在前一日已看了即時新聞,所以買報紙都未必會全份讀畢,Jack認為上了年紀的人較習慣看報紙,「始終有份報紙揭下揭下係爽啲,可能我老咗都會想揭下」。

■林先生指家人不太會用手機看新聞,認為報紙有存在需要。

收藏8.11《蘋果》頭版留念

23歲的林先生表示,2012年在反國教運動開始察覺大部份主流媒體報道傾向建制,與他在運動中見證的事實不符,加上在中學修讀通識科,得到老師指導,越來越關心時事和分辨媒體可信性。他以往習慣看《蘋果》、立場新聞、BBC等網上新聞,已隔了三、四年沒買報紙,感覺實體報紙實在些,但打開報紙看見一片字海,略感閱讀困難。

「呢幾日廣告靚好多,之前(連儂牆)被人清咗咁多,𠵱家(喺報紙)見返都幾感動。」林生認為報紙應讓不同的人表達意見,而現時已甚少主流媒體容下公眾聲音。他承認年輕一代未必會持久地購買報紙,但相信會以網上訂閱等各種方式支持。

28歲的黃先生說以往甚少留意時事,但自去年反送中運動起,每日都會看網上新聞,追少半天已覺得錯過很多資訊,亦自覺作為香港人,有責任了解事件。他認為實體報紙仍有生存價值,尤其是一些具紀念價值的報紙,他會特意收藏,例如去年港人眾籌於日本報章刊登的反送中廣告,剛好身處日本的他便專程買了那份報紙留念,他亦打算留住今年8月11日的《蘋果》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