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武漢肺炎疫潮持續大半年,患者包括數百名兒童,有別於成年病人,小朋友一般症狀輕微,最需要的不是藥物治療,而是心靈上的陪伴。瑪嘉烈醫院接收多名兒童患者,醫護與他們在住院期間建立深厚感情,不論是天真爛漫的年幼病童,還是表面冷酷的留學生病人,都在醫護支持下度過難捱的隔離住院日子。
本港至今近500名18歲或以下武漢肺炎患者,按機制列為兒科病人入住相關病房。其中瑪嘉烈醫院共接收76名兒科病人,由數日大至18歲不等,平均9.7歲。
瑪嘉烈醫院兒童傳染病科顧問醫生關日華表示,由於兒童患者病情輕微,醫院會將重心放於照顧患者的心理需求及住院感受,避免年幼患者不適應住院。對於八歲以下的患者,醫院更會容許父母一同入住病房,在做好防感染措施的前提下,由父母直接照顧年幼患者。
本港3月錄得首宗幼兒確診個案,該名16個月大男嬰與父母回港後接連確診,在醫院安排下,男嬰與其父親入住同一兒科病房接受治療,惟母親由於最先確診,加上病房緊絀難以調動,須與兒子短暫分離,只能靠視像電話解相思之苦。
不過,獨自住院病童或會更難適應。瑪嘉烈醫院傳染病中心資深護師陳瑩斐表示,年幼病童由於與父母分開,住院初時通常表現得較抗拒。曾有一名三歲病童入院初時經常按鐘呼叫護士,詢問何時可以出院,與母親視像電話見面才停止哭喊。但小朋友適應能力很強,很快便與同病房其他確診小朋友打成一片,如該名病童在數日便亦不再「扭計」出院,曾最期待的視像電話亦變得次要,反令母親憂心地問護士「點解我小朋友唔打畀我?」
陳瑩斐最印象深刻的是第二波疫潮的一眾留學生病人,或許由於他們正值反叛的青春期,行為舉止間透露出一種冷漠的感覺,與年幼病童的熱情有明顯差異。留學生住院時十分安靜,甚至與醫護的交談都是「一句起、兩句止」,但他們出院時竟會悄悄地在枕頭底留下中英夾雜、寫滿「潮語」的感謝信,雖然醫護未必完全讀懂,仍能感受當中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