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410年前的3D嶙峋素描

【詠物誌】410年前的3D嶙峋素描

歌仔都有得唱:「鑽石是女人最好朋友。」那古時的文人雅士呢?他們或許更迷戀天然奇石,越是嶙峋怪雞,越是受到青睞。

古人認為,千姿百態的奇峯異石是大自然的藝術品,不同時代都有石文化,敬石、藏石、供石、賞石、寫石,將怪石入畫成丹青,更衍生一種另類畫題,由趙佶、米芾、陳洪綬、任伯年、溥心畬、吳昌碩到當代的劉丹,皆創作了傳世的奇石佳作。

宋代是賞石文化的高峯,由於皇帝宋徽宗本身是最大藏石家,為了建皇家園林「艮岳」,曾大舉江南廣收名石奇峯,達官貴族和富二代自然爭相效尤,撚石成為最潮玩意。其中大書法家米芾更出名是石癡,被人叫「米顛」。葉夢得《石林燕語》記載,米芾見奇石便「呼為兄弟」,仲三拜九叩,「米顛拜石」的故事人人傳頌。

中國古代嗜石文化中,有三幅畫卷意義重大,分別是宋徽宗的《祥龍石圖》、米芾的《研山銘》以及明朝吳彬繪的《十面靈璧圖》長卷。三卷之中,我覺得《十面靈璧圖》最為有意思。

百方窮態 十面取姿

晚明山水畫家吳彬見老友米萬鍾珍藏的奇石,忍不住替它畫了十種角度與姿態的水墨長卷(猶如3D立體素描),攤開全畫成九公尺長,可見此石震撼程度,直教畫家花如此工夫來作前衞記錄。米萬鍾的先祖就是米芾,所以他也遺傳了癖石DNA,二人因石結緣。

吳彬完成巨作後,米萬鍾讚嘆不已,還特意寫下長篇文字,描述此塊奇石造型與細節特色,單是正面都用了300字,形容此石「巔銳如穎,態欹若醉,上闊而紛披起伏,下瘦而宛轉拖曳,如西子出浴,弱不勝衣;又如飛燕舞掌,狂不自定。」

吳彬從正面、背面、左側和右側十個角度表現石之形態,米萬鍾也配以十段文字與圖交融和應,還特意開派對廣邀友人來鑑賞,讓觀眾能一次過透過圖文神遊於奇石的氣韻之中,當時是藝文界最潮盛事。

看到洋洋灑灑的書法,我讚嘆古人形容一嚿石其中一個面用詞竟然如此多變,放諸現代我們早已詞窮無語。還有畫的條線靈活有勁,筋脈細緻有序,又不是畫裸女裸男,真不知要多愛這塊石頭,才能畫出它的奇姿異態、前世今生。

1989年,《十面靈璧圖》曾在紐約蘇富比上拍,當時以121萬美元(約九百多萬港元)成交,打破中國古書畫拍賣紀錄,好幾年無畫能破。得到此畫的美國藏家對《十面靈璧圖》十分愛惜,甚至把藏竇之名,改為「十面靈璧山居」。自此,山居主人更一頭栽進中國藝術當中,由古書開始涉獵家具、陶瓷等範疇,其收藏主要由英國Eskenazi、Marcus Flacks、美國J. J. Lally等世界頂級古董商購入,不精絕不藏,最後主人也成為獨當一面的國際大藏家。

經過31年之後,《十面靈璧圖》終於再釋出,10月份將會於北京保利拍賣。若不是疫情未息我也很想親身飛去看一看此奇畫奇文,不知易手後哪天再見天日?為了頂頂癮,我走上朋友的古董店欣賞2017年收藏家Marcus Flacks與英國出版社Sylph Editions共同炮製的巨著「巖壑奇姿(Crags and Ravines Make a Marvellous View)」,他們以繁複技藝與獨特的裝訂為《十面靈璧圖》發刊全球限量300冊的精裝書,慢慢噒也可以噒半日。

一座石頭可以讓不同時代人賞玩足410年,可真是奇石。那奇石的真身還在嗎?我也很想知。

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