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正式加入三隻中資「新經濟股」,對岸的美國,道指成份股亦加入雲端服務商Salesforce(CRM),取代百年老店油企埃克森美孚(XOM)。新舊經濟更替,已是不可逆轉的事實,關鍵是如何執行。
恒指年內跌10%,道指亦跌1%,很多散戶輸錢是事實,但卻有一批擁抱新經濟股的投資者,賺到盤滿缽滿;他們不是有眼光,或有先見之明,而是對滙豐(005)等舊經濟股由希望變失望,及至絕望。與其無了期等待,倒不如乾脆將滙豐沽掉,甚至投降輸一半亦在所不惜,然後將剩低一半資金,轉投新經濟懷抱。
經濟學上有兩個成本,沉沒成本(sunk cost)及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很多揸住滙豐的散戶,都陷入「沉沒成本」的迷思。明知短期派息無望,夾在中美兩邊不是人,低息下息差持續收窄;即使知道持續揸落去是錯,但因為已付出高成本股價,不甘心,所以寧願繼續錯落去,等待一個不知何時返家鄉的日子。可悲的是,持續下去或只會製造更多無謂的沉沒成本,甚至是換馬後反敗為勝的機會成本。
有位網友,於滙豐首季拒派息後,狠狠以每股45元,沽出手持80元成本價的1萬股滙豐,然後將尚餘45萬元資金買入三隻大型美國科網股及ATM(阿里、騰訊及美團),暫時賬面金額超過100萬元。如果當日坐困愁城,堅持死等,今日滙豐股價跌至33元,沉沒成本再跌十多萬元已非重點,機會成本損失逾50萬元,反而更痛。
有咖啡店在fb發帖,指有男顧客近日收到一張由該咖啡店寄出的未來明信片,提到事主5年前以130元盡沽60手騰訊持股,來買戒指向女友求婚,但今日回首當時決定,事主指「收到後,我哭成了淚人」。
計計數,該男顧客套現780萬元,減去成本淨買獲利逾700萬元。如當年沒沽貨,該批股份現值逾3,000萬元。當然,男顧客哭了,是因為婚姻的機會成本太大致錯沽愛股,抑或買完戒指、再買樓,甚至乎買入Tesla股票而開心到哭住笑,就要事主先知道。
滙豐年內跌46%、四大內銀全線跌逾兩成、三大石油股跌約三成,本地地產股亦全部八折有找。另一邊廂,部份新經濟股升幅以五成打上;仍死抱舊經濟股的網友,不是叫你們清倉全投新經濟,但起碼踏出第一步,先買一股蘋果又好,一手恒生科網ETF又好,感受時代的轉變。
股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