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三大科研機構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前日就兩年前「基因編輯胎兒」爭議發表報告,認為基因編輯技術還未達到安全和有效地臨床適用於人類胚胎繁殖的標準,因科學家還未能作精準編輯,會造成潛在危機,並禍延後代。
基因編輯是指在特定基因中插入、刪除或更換脫氧核糖核酸(DNA)片段,理論上能消除遺傳病和改進生理特徵,但用於胎兒就涉及倫理和技術問題,是科學界普遍不輕易跨越的紅線。
惟中國生物物理學家賀建奎,2018年11月宣佈由代母誕下基因經編輯的雙胞胎女孩「露露」和「娜娜」。他稱同情愛滋病毒(HIV)帶菌者無後,故採用2012年開發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去「修正」胚胎細胞,又透露另一女子正懷有第三名「設計嬰兒」,引起國際間的道德和真假爭議。去年中國政府以非法行醫罪判賀建奎囚三年,外界亦無法得知三個實驗嬰兒目前的健康和生活狀況。
賀建奎事件後,美國國家醫學院、國家科學院以及英國皇家學會科研代表組成「人類生殖系基因組編輯臨床應用國際委員會」,前日在各機構網站發佈報告,未有討論道德立場,只集中討論基因編輯在現今科學是否可行,及其潛在風險和監管要求。
報告不建議基因編輯用於人類繁殖範圍,包括修正卵子、精子或胚胎,直到有確切證據證明科學家可精準掌握技術,做出穩定可靠的結果,而不會有意外變化禍延後代,指現存沒有任何基因編輯技術研究能夠達標,可能數年後才有進展。
目前中國、歐洲和美國都有團隊準備做相關實驗,故報告建議,就算有國家決定准許可遺傳基因組編輯技術,初期也應限於預防嚴重單基因遺傳病的範圍,例如戴薩克斯症和鐮刀型紅血球病,並在別無選擇時才考慮使用,之前尚需由社會辯論有關技術的道德問題。
委員會又建議國際機構持續評估相關科技和安全,因總可能有「膽大科學家」無視常規,並促設立機制讓「吹哨者」舉報。世界衞生組織去年已成立了專家小組,就基因編輯訂定環球標準和指引,預計本年底推出。委員會聯合主席之一、英國牛津大學基因學教授戴維斯表示:「我們的知識尚有差距,必須再行研究。」不過亦有人唱反調,開設多間基因編輯公司的美國哈佛大學華裔教授劉如謙(David Liu)稱:「相比起出生後以藥物和基因治療治病,我不認為編輯胚胎就會有更大的醫療和道德風險。」
美國《華爾街日報》/美聯社/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