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個仔有幾慘? - 王偉雄

林鄭個仔有幾慘? - 王偉雄

香港所謂特首林鄭月娥不久前接受鳳凰衛視專訪,除了虛情假意地說「最心痛是很多年輕人參與暴力事件」,並謬讚自己「不算是很懂得政治的人」(事實上她政治智慧零蛋,所以「不算是很懂得政治」已是自我抬高了),還提到了家人。據她說,家人對她百分百信任,知道她做的事是對的;被問及家人受她牽連而同時被美國制裁,有沒有影響關係,林鄭這樣回應:「家裏的人明白,要他們作出一些犧牲,他們也是願意的。」甚麼犧牲?最立時看到的應該是她幼子林約希,我想探究一下他作了多大犧牲,換句話說,探究佢老母累得佢有幾慘。

美國財政部於8月7日公布制裁林鄭和另外十名中港官員,制裁延及家人,但家人會被制裁到甚麼程度則不清楚。林約希在哈佛大學修讀數學博士,香港《傳真社》在制裁公布後派員到美國聯絡他,發現他在七月底通知朋友由於“family emergency”已返回香港。這個舉動殊不尋常,因為林約希在個人網頁聲稱“I will be on the job market in the Fall of 2020”,即是他打算在今年秋季找工作,既有此打算,在正常情況下應該留在美國。

何解?林約希讀的是純粹數學而非應用數學,博士論文導師Mark Kisin的專長是代數數論(algebraic number theory)和算術幾何(arithmetic geometry);讀純粹數學而讀到博士程度的,很難想像不是為研究興趣而讀,通常的career path是拿了博士便找個博士後(postdoc)的職位做兩三年,然後申請tenure-track的大學教席,由assistant professor做起,留在學院繼續自己心愛的數學研究。林約希說他打算“in the Fall of 2020”找工作,這是剛完成(或快完成)博士學位的人找學術工作的典型用語;如果他本來的計畫是走這條路,便應該留在美國,因為美國的機會最多,即使他也申請其他地方的工作,留在美國仍然是最方便的。

林約希離開美國,應該是迫不得已,而在制裁下,恐怕至少三幾年內不能再回美國了。有些人猜想他可能連博士學位也拿不到,但我認為哈佛大學不會因為政治理由而不讓他畢業。如果林約希完成了博士論文,導師和其他評審教授一致通過接受,哈佛頒發學位給他是順理成章的。也許他還要通過口試(oral defense),但現在通訊科技先進,隔洋舉行是輕而易舉的事。如果論文和口試都通過了,哈佛還能不給他學位嗎?問題是,他拿了哈佛的博士,如果不能在美國找學術方面的工作,前途還是黯淡了不少的。不是說他不可能在美國以外找到postdoc然後當教授,只是找到也很有機會不符合他理想;其實,就算在美國,學術職位也是僧多粥少,競爭非常大,即使是在頂尖大學拿博士的,也未必找到職位或教席,或可能只找到不理想的。

當然,林約希可以不走學術路,那麼,他的就業機會可能還是光明的,甚至收入比做數學研究高很多,但他會樂意嗎?這令我記起兩三位研究院的同學,就是由於找不到學術工作而被迫轉行,有入了商界的,有考進法學院然後當律師的,他們當年「壯志未酬」的不開心情狀,我到現在還歷歷在目。很多年後跟他們再見面,說起從前,雖然他們已事業有成、生活愜意,但對於未能實現自己最大的理想,還是流露了幾分遺憾。

不熟悉學術界的人也許不明白林約希走過多少艱辛路,才到達現在的位置。單是考進哈佛數學系讀博士,已是極其艱難。無論是哪一學科,申請美國頂尖大學修讀博士都是「爭崩頭」的。我找不到哈佛數學系的數據,但可以用紐約大學哲學系做例子,因為他們在網頁提供了數據,而且這學系是英美哲學界公認數一數二的,可以和哈佛數學系比較。紐約大學哲學系每年有超過三百人申請,但取錄不超過十人,即是收生率約3%;還有,申請者大多都是學術條件極好的。哈佛數學系的競爭程度應該差不多。過了這艱難的一關,更艱難的是完成博士論文;讀博士而半途而廢的人不少,大多是因為完成不了論文。林約希連這關也(差不多)過了,就是因為被老母連累,前功即使不是盡廢,也廢了不少,你說慘不慘?

的確很慘,可是,如果林鄭說的是真話,她家人都認為她做的事是對的,並願意為她犧牲,那麼我不但不會同情林約希,並會奉送一句:「抵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