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友報財經評論,第一句就是「美元大瀉」,當堂嚇一跳。翻查了好一些數據,比較過不同的美滙指數,我才冷靜下來。美元的確在過去幾個月有所下跌,只是回望過去十年左右的走勢,跟弱勢仍有相當距離,其他貨幣比較,近來也不是跌得特別多(英國、挪威、南韓、加拿大的跌幅更大)。
新聞評論和報道為了更有戲劇效果,往往將不太大的跌幅形容成「急插」、「崩潰」。這令我想起英語傳媒的貨幣政策常用語:每逢聯儲局加息,都不是普普通通的increase,無論升幾多,一律以hike稱之,總是就是大幅抽上,一步登天;遇上下跌,就算只是四分之一厘的減幅,都會變成slash,總之就是引刀成一快,救市險中求。
聯儲局盡其所能購買資產對抗疫情,結果就給演繹成「無限QE」,聽起來像甚麼必殺絕招,耗用很多MP那種。
講到樓價升幅,英文喜歡用skyrocket這個字,好像升就一定要像火箭升空,一去不返。香港的用語沒有那樣形象化,求的是字字鏗鏘,在聲韻上達到懾人效果,像「喪升」、「爆升」、「癲升」,頗有當年「波霸」兩字的撼力。傳媒為了吸引注意,用字盡量誇張在所難免,但讀者也不盡是看甚麼信甚麼的愚民,見得多這類文字也會麻木,就像看超級英雄打打打太多也會覺膩一樣。
曾國平
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