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醫字咁淺》為大家介紹的醫學詞彙是維他命(Vitamins)。
維他命又叫維生素,一如其名,維生素是人類賴以為生的營養素,一旦缺乏了便有機會病倒甚至死亡,話雖如此,我們只要攝取微量(以毫克計)的維他命已能滿足身體所需。在芸芸維他命中(按:已知的有超過十種),大家最耳熟能詳非維他命C莫屬,然而,維他命C嚴格來說其實不是「維他命」。
從字源解,Vitamin 由「vita」 與「amine」 組成,前者vita源自拉丁文,意思是生命,Amine(胺)則為化學名詞,兩字加起來便得出「生命胺」。胺泛指以氮原子為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上世紀初,科學家陸續拆解了各種維他命的化學結構,湊巧最先識辨的維他命B1〈Thiamine)與B12(cobalamins)等皆屬胺類,故猜測其他微養份亦然,並統稱它們 vitamins及以英文字母排序,即維他命A、維他命B、維他命C、依此類推。1928 年劍橋化學家Albert Szent-Gyorgyi 從牛隻腎上腺分離出一種不知名的糖酸,由於糖化合物慣以「-ose」 結尾,譬如葡萄糖glucose、乳糖lactose、果糖fructose,Albert 於是把那不知名糖酸喚作 「godnose」(諧音「God knows」,只得上帝知曉—很爛的gag)。直至若干年後,他才發現「神之(知)糖」原來是維他命C本尊,並改了個較正常的學名:Ascorbic acid。故此維他命C實為糖而非胺,所謂「維他命」只是俗成的暱稱。
我們每天要攝取適量維他命保持健康,然而,吃下超額的維他命是否就能增強健康?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坊間已流傳「食維他命C有助對抗感冒」或「維他命C能提升抵抗力」的理論,雖然期間不斷有醫生和專家提出科學證據反駁(見下),但仍不能阻止其成為最根深柢固的都市傳說,君不見標榜能醫治或預防感冒,及比正常攝取量超出數百至數千倍的維他命C補充劑,在坊間也賣得成行成市?
醫學界曾以大型統合研究分析維他命C對感冒的裨益,其結論如下:一)平日服用高劑量維他命C並不能顯著減低罹患感冒的機率;二)雖然不能預防感冒,但維他命補充劑有助稍稍加快患感冒時的痊癒速度;三)以上只適用於平時有食開維他命的消費者,患感冒後才開始服用便不能得出這效果了。
至於維他命C能否對付新冠病毒? Well,這課題還是少碰為妙。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