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對中友好反被誤(陳雅明)

安倍對中友好反被誤(陳雅明)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辭任,告別發言哽咽提及遺憾任內無法解決朝鮮綁架日本人的人質事件、日本與俄羅斯在北方四島的領土爭議、推動修改「和平憲法」,卻沒有談及改善中日關係,以及本來今年初與習近平的櫻花約定,以國賓身份訪日。

安倍外交政策奉行的原則是多邊主義,對外以柔軟的手腕合縱連橫,對內則以強硬姿勢擺平黨內派系林立的聲音,可謂是出色的政治家,因為舊病復發而提早離任,實在令人惋惜。

除了個人因素外,必須指出外在因素令安倍無法不做這個決定。由於日本疫情持續,年初抗疫不力,加上東京奧運的延擱,安倍內閣自年初開始,支持度不斷下滑,後來封關等措施開展後才略為挽回民望。

本來今年是安倍政治生涯的頂峯,因為東奧帶來巨大經濟利益、世界的關注,日本有機會走出失落的20年悶氣,重回世界的焦點。安倍內閣早就部署承接東奧帶來的聲勢,趁機推動修改「和平憲法」,完成自民黨多年來無法達成的政治議程,也為安倍自己確立歷史地位,甚至有機會四度當選自民黨總裁,在2021年繼續執政。然而,事與願違,很清晰的原因就是鄰國帶來的疫症危機。

有不少華文媒體指,安倍屬於「親中」派,不知道這個論調的根據是甚麼。沒有錯,自2014年安倍積極與中國改善關係,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在2014年的APEC會議中,當時掌權兩年正發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的習近平對於來訪的安倍不瞅不睬甚至黑臉,但安倍在往後仍積極推動中日關係的改善。安倍與中國建立的關係主要是出於經濟利益,包括2018年安倍出訪中國主要就是宣傳東京奧運。但因為全球疫症及東奧的延擱,以現在的情況來判斷,東奧在下年舉行不容樂觀。因此,中國市場的經濟誘因對日本來說只會越來越低。

中美間周旋空間縮窄

更重要的是,中國與美國的矛盾升溫,在民主自由與極權獨裁的價值觀之爭中,日本沒有理由靠攏中國。在今年6月,有傳美國、英國、澳洲、新西蘭聯合發聲明批評中國在香港強推國安法時,日本拒絕參與。但事態發展說明,安倍是希望日本以領導G7的名義出聲明,要求中國重新考慮推行港版國安法的事情。後來,日本防衞大臣河野太郎更提出希望加入美國主導的「五眼聯盟」,成為「六眼聯盟」。

一旦特朗普在今年底總統大選勝出,日本往後四年在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周旋空間只會越來越小,而安倍的繼任者根本不可能是甚麼親中派,因為執政自民黨整體上必定親美,內部親中派系的前提是親美,而且安倍的繼任人更弱勢,因此不以親美形成團結黨內派系的共識,執政內閣不排除重現十多年前每隔一段時間就換一個首相的情況。

從日本傳來的最新消息是,延續安倍政策的菅義偉已經得到自民黨內的主要派系細田派和麻生派支持,黨內已經趨向形成共識支持菅義偉成為日本新首相。這一次選舉自民黨總裁的方法,只計算國會議員加上都道府縣的代表,因此普通黨員及民意不反映在這次選舉,純粹是派系統合的結果。

年屆71歲的菅義偉能否成為長期執政的日本首相,還是只有一年任期的過渡政府,這充滿未知之數,因為世界政治形勢變得比從前更加複雜,中美衝突、東京奧運、疫後經濟復蘇,來年10月舉行的日本眾議院大選將會揭曉答案。

陳雅明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