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抉擇

【讀書好】抉擇

香港人過去一年遭逢災難,7.21、8.31的片段又再重現,遇襲的市民又再度面對傷痛。當人遭受巨大創傷時,最深刻的痛苦是甚麼?肉體或心靈上的傷痕?是不停重複咀嚼當時所經歷的苦痛?還是,不停地詢問自己:「為甚麼是我?」為甚麼施暴者可以逍遙法外,為何世界如此不公平,究竟做錯了甚麼?香港為何變成這樣?一連串自我質問,帶來更大的痛苦。

今天介紹一本書叫《The Choice:Embrace the Possible》,中文版叫《抉擇:放下,擁抱生命無限可能》,這書2017年出版至今一直暢銷,作者是美國心理治療師Dr. Edith Eva Eger,這不是甚麼十招方法帶你走出情緒困境,這其實是她的自傳。

作者是以自身的經歷,告訴大家應該如何走出傷痛,因為她16歲時,正身處惡名昭彰的波蘭奧斯威辛納粹集中營,1945年美軍在屍體群中抱起她時,她體重只有60磅。她是大屠殺的倖存者,因為懂得在納粹軍官面前跳舞,才逃過進毒氣室一劫,作者不但死裏逃生,還成功自我療傷,更用自己克服傷痛的經驗去幫助別人。全書分成三部份:作者死裏逃生的故事、自我療癒的故事,以及她的病人故事,背後都是關於一個又一個的「抉擇」,這些抉擇有大有小,帶領人們由傷痛走向勝利,從黑暗走向光明,從囚禁走向自由。

接納傷痛 不被悲憤囚禁

為甚麼作者認為「抉擇」是如此重要呢?她體驗到自己一直不敢面對集中營倖存者這事實,其他人死了,自己生存下來,人生就只有痛苦、愧疚、 憤怒,雖然已經移居美國,建立自己的家庭事業。最後她做了一件勇敢的事:舊地重遊,重新面對這個極為痛苦的經驗,擁抱並接納這些傷痛是自己一部份。現實世界很多人會選擇隱瞞創傷,將其當成自己的「秘密」,而這個「秘密」逐漸攫取我們的內心,變成摧毀自己人生的「怪物」。作者指出「痛苦是普遍存在的,是否要視自己為受害者,卻是個人抉擇」。「遭逢災難」(victimization)和「自視為受害者」(victimhood),二者之間是有差異的。

每個人都曾經遭逢災難,原因多數是無法掌控,從外在而來的,相較之下,「自視為受害者」則是從內在而來的,除了你自己以外,沒有誰能迫你成為受害者。「我們之所以變成受害者,不是因為有甚麼災難發生在我們身上,而是因為我們選擇緊抓着這災難不放。我們發展出一種受害者的心態,這種思考和生活方式很僵化。」對於公義無法伸張,我們十分憤怒,這當然要緊咬不放,追究到底,但7.21、8.31對個人造成的心理創傷,會令香港人「自視為受害者」,容易被悲傷及憤怒所囚禁。我們不能只停在流淚悼念這種狀態,大家都是被政權所加害的人,遭逢災難,而最重要是災難並未過去。香港人要記住8.31當日是政府禁止遊行而市民無畏無懼如怒潮洶湧而出。

哀悼傷痛過後,我們抖擻精神,勇敢面對即將來臨更大的加害,8.31不止悲痛,其精神其實是「勇敢」,我們向自己承諾,有生之年會盡力令公義得到彰顯。

勇氣,是抉擇的底氣,最後通向自由。

撰文: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