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投資筆記】ETF恐淪另類窩輪 - 徐風

【一分鐘投資筆記】ETF恐淪另類窩輪 - 徐風

假如你去超級市場,見到一斤豬肉賣1,000元一両,相信你只有兩個想法:要不是超市霸權壟斷,就是超市標錯價。但無論如何,你也不會買。

不過只要將場景換成交易所,資產淨值只有7.5元的南方東英恒生科技指數ETF(3033),被人標價到20元開市,結果開市首一小時卻有超過數千萬元成交。有說這是發行商、莊家,甚至是包銷商華盛「陰」散戶,令散戶蒙受損失;也有人指3033應盡快「停賽」,避免「錯價交易」發生。

這裏有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定義一個資產為「錯價」?如果錯價的意思是股價比資產淨值高,就要停牌的話,那麼騰訊(700)市賬率高達8.5倍,證監會是不是要天天把騰訊拉去停牌呢?另一問題是,市場莊家的角色並非用來限制ETF的價格波動範圍,而是維持市場流通性。然而,假如出現大量買賣交易,在經濟角度下,這些交易無論價格是多少,也是反映市場價格,莊家可以做到的事情不多,只能逐步透過ETF套戥,一邊獲利,一邊降低價格。

市場比較集中討論3033上周五開市至10時的急跌,但無視市場消化了相關消息後,在11時至11時15分有新一波凌厲的急升,帶動更多市場莊家進行套戥,沽空3033後,再買入恒生科技指數成份股,向南方東英換取基金單位,從而推高成份股的股價。

在現實世界中,很多人會比較超市商品哪家便宜一個幾毫,但在股票市場,卻不願花時間仔細理解ETF的風險,繼續沿用「賭仔思維」,以為自己能夠炒贏股神。所以,在港股ETF市場,最多人買賣的是具有倍數槓桿的合約式ETF,主打實物ETF的領航(Vanguard)上周也「敗走」香港,退出香港市場,或許反映香港的ETF,最終會變成另類的窩輪市場。

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

徐風

facebook.com/followsthe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