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托魯奇版的清宮 - 陶傑

貝托魯奇版的清宮 - 陶傑

貝托魯奇「末代皇帝」再度公映,導演已經離世,留下了作品。

還留下一座由「意大利視覺美學」過濾而重新建構的故宮,以及由一個意大利浪漫主義左派導演感受而詮釋的一段中國改朝換代的歷史觀。

貝托魯奇版的溥儀和故宮,很明顯,是一個經過西方美學殖民主義刪裁、加工、潤飾的世界,是「電影殖民主義」(Cinematic Colonialism)的代表作。諷刺的是,貝托魯奇這位殖民主,其一生的信念都反對帝國主義,但在這部電影,他卻實踐了將西方美學價值觀和人文思想強加於東方的一件殖民工程,而令中國開放故宮讓他拍實景,在其中呼風喚雨,而且令中國人重新發現,紫禁城裏的帝皇紅,在貝托魯奇的鏡頭中,可以有另一種驚心動魄的色彩呈現。

當年此片在華人社會推出,無數華人在後面大呼小叫、敲鑼打鼓的捧場,知識分子影評叫好,當然奧斯卡此一西方電影權威霸權,也頒授奧斯卡獎項,為此電影殖民主義作品加上桂冠。

中國人導演李翰祥不服氣,指出真正的故宮、真正的歷史,不是這個樣子。但貝托魯奇不理,電影是個人作者藝術,不是拍紀錄片,不必理會李翰祥先生的話語權和民族感情。而那時候中國觀眾的感情,因貝托魯奇這位西白人導演肯寵幸中國而十分興奮自豪,不覺得受傷害。換作今日的戰狼小粉紅時代,「末代皇帝」不會得到故宮拍攝批文。

但經過三十餘年,在世界上,無人再討論永華公司的「清宮秘史」,李大導的「火龍」也罕有後人提及,只有貝托魯奇這部「末代皇帝」,有重新放映的餘威。

「末代皇帝」是文化研究的上佳課題:中國人的原材料,由西方文明來重新發現而加工,方可呈現魅力。日治的台灣,日本派專家來勘探北投地質,開發硫磺溫泉,又到阿里山搜尋植物和飛鳥標本,並制訂農業經濟基礎。英國人在香港,也因為海洋地理的靈感,建造了一座中國人兩千年來無法想像的法治和貿易的國際城市。這兩段時期,都是另一種「貝托魯奇版末代皇帝」的實驗。

清宮這段是神,讓你自己來拍,就是看不出貝托魯奇的那種色彩和角度。香港今日變成一齣李翰祥版的溥儀清宮片,不是不可以,只是並非貝托魯奇在國際上叫好叫座的那一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