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最後的精英 - 馮睎乾

民國最後的精英 - 馮睎乾

前兩日,本欄嘲笑一個自命精英的跳梁小丑,指出他寫英文用詞不當,書法文又不懂加音符(指è字上那一小撇)。此人看見我的批評,像黑警般死雞撐飯蓋,先罵我「迂腐」,再強辯自己「日理萬機」,沒時間在e上加一撇云云。

各位,知識真的很重要。E字上加區區一個重音符,你有知識的話,只需要半秒鐘就夠;但如果像那位小丑,既不知道該向上勾,抑或向下撇,也不懂如何打法文字,自然就徬徨無助,要花大半天研究了。可憐的傢伙!

我無意浪費筆墨於這種小丑身上,但想起幾年前一個關於法語音符的小故事,今天值得一講。故事中,偷懶省掉音符的人是我,而教訓我的,是楊絳。二零一五年冬,我到北京拜訪楊先生,談到學者吳興華在文革被紅衛兵害死後,錢鍾書和楊絳對其家屬十分關心,我當時問楊先生:「謝蔚英是你們的protégée嗎?」(謝蔚英是吳先生的遺孀,protégée是指受保護扶持的後輩。)

當時已經一百零四歲的楊先生,耳朵不靈光,我就把protégée這個法文字(英語也吸納了)寫在一張便條紙上。我心急,又想,反正看得懂就是,就隨便寫protegee,沒有在e上加尖音符(l’accent aigu)。楊先生看見後,沒立即回答我的問題,只是指着那兩個e字,叫我在上面補回音符。

我沒有小丑那塊銅牆鐵壁的面皮,當時只覺得貽笑大方,很難為情。本來認認真真寫好那個字,不費吹灰之力,何必省掉兩筆呢?那個字,只有我和她兩人看見,有沒有音符也無礙溝通,但她仍然堅持要我寫好,可見她做人和做學問,的確時時刻刻一絲不苟。在楊絳身上,我彷彿看到錢鍾書的影子,而這件事也讓我明白:真正優秀的人,都很認真。

我永遠記得那天,有緣趕上目睹民國最後一個精英的風采,而那恬靜樸素的老房子,就是大陸僅存的民國。只可惜民國精英已一去不返,今天舉目所見,不管是做官或賣保險,最「成功」的都是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