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疫情反覆,影響市民消費意慾,政府昨公佈今年7月零售總銷售貨值的臨時估計為265億元,按年跌23.1%,為連續18個月下跌,但數據略勝預期。民生類的超市成為疫市下最大贏家,7月超級市場貨品的銷貨價值按年升26.5%,反之屬奢侈品的珠寶類則跌53.7%。
今年7月零售總銷售貨值按年跌23.1%,優於市場預期跌27.53%,跌幅亦較6月的24.7%緩和。按類別計,今年7月超市的貨價值達57.1億元,較6月升22.6%,按年計則勁升26.5%,於所有類別中一枝獨秀,新鮮蔬果及急凍肉類,按年分別有18.7%及15%的增幅。
另邊廂,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類之銷貨價值為25.5億元,按年跌53.7%,但按月計則微升1.4%。至於藥物及化妝品與鞋類按年跌逾50%;服裝及衣物類則按年跌42%至44%。
政府發言人表示,今年7月零售銷售的按年跌幅仍顯著,原因是當月肺炎個案急升,社交距離措施收緊,打擊本地消費活動。最近本地疫情緩和或有助改善消費氣氛,但訪港旅遊業維持停頓,零售業的經營環境短期內依然會十分困難。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昨在網上記者會上指出,7月銷貨額只有逾兩成跌幅的部份原因,是基於去年同期因社會事件影響,已有相當跌幅。若對比市道較正常的2018年7月,今年7月的銷售額跌幅達32%。
談及8月的銷售表現,謝太指8月最後一星期疫情稍有改善,「多咗市民出返街」,但受災的零售類別與7月相若,電器零售店銷售則錄單位數增長,估計由於疫情下網上授課形式增加,帶動相關電子產品的銷售。她預期,若9月疫情沒有再惡化,市道料與8月情況差不多。
周生生大中華營運總經理劉克斌指出,在逆市中,奢侈品都是最先受影響,但最後才復蘇。他認為,即使目前疫情緩和,但限聚令及失業率等因素仍影響市民消費意慾,他相信若疫情持續轉好後的三個月,業界才逐步回復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