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方案料12月出爐 變表演藝術場地 皇都 飛拱 浮雕有望保留

活化方案料12月出爐 變表演藝術場地 
皇都 飛拱 浮雕有望保留

【70年古蹟】

【本報訊】有近70年歷史的一級歷史建築北角皇都戲院日前落實強拍,已收購逾九成業權的新世界發展曾表明擬保育皇都戲院。消息指,保育方案有望今年12月出爐,發展商已委託英國保育公司作研究。有保育界消息稱戲院有機會活化為表演藝術場地,外殼大致獲保留,包括最獨特的飛拱桁架屋頂。保育團體認為戲院的屋頂、外牆浮雕及戲院內部結構均應完整保育,更期望公眾日後有機會較近距離欣賞到屋頂獨特結構。不過數十載生活在這裏的小商戶,則似難避免逼遷或結業了。

記者:鍾雅宜 李詠希

■皇都戲院1952年落成,建築具現代主義風格,屋頂飛拱及外牆的《蟬迷董卓》浮雕料可獲保留。何家達攝

新世界2018年向土地審裁處申請強拍皇都戲院大廈,本月24日獲法庭批出強拍令,底價逾47億元,打破歷來強拍底價紀錄。大廈由住宅、商場及戲院三部份組成,外界關注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皇都戲院日後去向,曾稱擬保育戲院的新世界一直未公佈具體方案。

根據法例,一級歷史建築的定義為「具特別重要價值而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的建築物」,換言之發展商可清拆皇都戲院。不過消息稱,若強拍順利,具體保育方案有望今年12月出爐,發展商過去曾諮詢多名本地專家,亦委託有本地及海外保育經驗的英國保育公司就活化方案提意見。

■昔日人流如鯽的皇都大廈及商場如今十室九空,昏暗死寂。

團體促開放公眾參觀

消息指,戲院外殼大致保留,內部則希望盡量保留戲院精髓。另有保育界消息稱戲院將不會拆卸,活化作表演藝術場地屬考慮方案之一,外殼大部份結構獲保留,尤其最獨特的屋頂飛拱形混凝土桁架,該屋頂被國際保育組織形容為全球獨一無二設計。

「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認為,戲院所有標誌性特徵均需保留,包括屋頂、外牆浮雕及內部結構,雖然內部曾作改動,但部份戲院特徵只被假天花遮蓋,希望日後可重現。他認同該處可作表演藝術用途,曾與發展商接觸,就上述意見對方反應正面。他認為發展商應探討可讓公眾近距離欣賞到屋頂的方法,但明白要考慮承重及安全。保育有沒有變數,他認為發展商有一定社會壓力,料不會貿然違背公眾期望。

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1952年落成,1959年改建為皇都戲院,座位逾1,300個,除屋頂獨特,外牆有著名畫家梅雨天的《蟬迷董卓》立體浮雕。戲院1997年結業後一直丟空至今。

超等座位結構或重現

有保育專家則指,據知戲院內部仍保留部份昔日座位結構,「以前戲院堂座部份,後來因為嗰度做咗桌球室,喺上面加建咗地台,而上方超等座就用假天花遮住,如果拆走地台同假天花,應該可以重現返呢啲結構。」

活現香港另一創辦人祁凱達稱,他們正製作有關璇宮戲院已故創辦人歐德禮紀錄片,將訪問歐80多歲媳婦Molly Odell、居於歐舊居的歌手張敬軒及與歐相識的歌手潘廸華等八人,可望明年上半年完成作公眾放映,希望日後在皇都播放,讓港人了解皇都及昔日香港娛樂文化歷史。

新世界發展稱,對皇都戲院大廈獲批強拍令表示歡迎,期望取得全數業權及詳細勘察建築物結構後探討保育戲院方案,會就如何保存戲院精髓與持份者及社區人士溝通。集團過去曾邀請前古諮會成員何培斌、流行文化學者吳俊雄及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等任顧問徵集北角歷史,將來亦會邀請公眾參與活動以講解北角及皇都的文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