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70年歷史的衣車,腳踏早滿佈時間遺留的銹迹,曾氏兄弟就像衣車上依舊鋒利的車針,今日仍在縫製無數西裝。小小洋服店屹立北角皇都逾半世紀,曾氏兄弟見證皇都戲院與本港手工洋服黃金時代,在冷清死寂的商場倒數結業,滿頭白髮還在堅守心血,只因萬般無奈不捨。
「西裝幾十年冇咩分別,係孖襟、後面有冇開叉,變就係變呢啲。」相比起英式傳統西裝,這裏的港式洋服更注重客人要求,「有啲客要做上海佬款,又要闊又要大;噚日有個客話要做陳豪早排拍戲嗰套,好窄身好短嘅型,話要跟足嚟做。訂做嘅好處就係人客嘅要求我哋配合到」。
輝煌洋服由曾少文與曾錫苓二人主理,弟弟曾錫苓人稱細曾生,上世紀六十年代隨哥哥大曾生曾少文學師成為洋服師傅,「佢就裁嘢,我就車嘢,有人客嚟就兩個夾手接生意」,七十年代起兩兄弟「拍住上」一同在英皇道一帶開檔,搬舖數次最後落戶皇都商場。
細曾生說,當年北角是手工洋服集中地,六十至八十年代更是最輝煌時期,「排住隊嚟做洋服」,皇都戲院更可謂全港潮流聖地,「嗰陣戲院一散場就成個英皇道都逼爆晒,好犀利㗎,我哋夜晚做到11點半都有生意做」。店舖全盛時期還另設工場,聘用至少10名工人幫手,每日可做十多套西裝,就連明星狄龍、鄭少秋和已故著名作曲家黎小田等也曾光顧。
「八十年代訂做一套洋服仲貴過𠵱家,要2,000、3,000蚊一套,貴嗰啲都要4,000、5,000」,那時港人的每月工資中位數只不過5,900元。時至今日,訂做一套洋服還是八十年代的售價,但生意早已大不如前。皇都戲院1995年歷劫一場大火,布料貨物被救火的水浸壞,然而浴火無法重生,盛極一時的皇都戲院兩年後結業,加上本地訂製洋服行業式微,輝煌洋服從此不再輝煌。
近年財團收購重建,加速老店結業,昔日人流如鯽的皇都商場,現只剩下他們的洋服店、招牌店和五金舖。眼看鄰舖一間又一間退場,說沒有不捨只是謊言,「好多客人啲孫結婚做返套西裝,就帶埋啲孫嚟,佢本身有幫襯,然後到佢個仔,之後連個孫都幫襯埋」。
日月如梭,大曾先生與細曾先生亦已是年過八旬和七旬的老翁,大哥要戴助聽器,弟弟車衣時也要架上老花鏡。超過半世紀的心血,二人將堅守至年底租約完結,「重建……唔到你點諗。唔捨得你都俾人淘汰。如果佢強拍,業主都冇得唔肯走」,說罷,他又低頭踏着那部老舊衣車,繼續縫製西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