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我是文字師,超越了大師級數。」若旁人眼中以為這名不修邊幅的大叔是個怪人,只好怪自己看不出他的執着。歐陽昌的大半生都是在寫字,是全港唯一鑽研「真體字」的書法家。自八十年代起在北角皇都開檔製作手寫招牌,經遍人生高山低谷,捱過大火卻捲入重建巨輪,已過花甲之年的他仍以微抖的手,寫下對真體字的冀盼──美麗傳承。
北角皇都是鬧市中的鬼城,昏暗、冷清、死寂。商場多個出入口早已拉上鐵閘,側門的「皇都芬蘭閣」霓虹燈牌黯然失色,管理處無人看守。商場十室九空,巷道漆黑得不見盡頭,唯一的光是來自商場中央的發光燈箱,那是歐陽昌的店舖「京華招牌」。
歐陽昌頭髮散亂,煙不離手,穿着白色破舊唐裝,卻是全港唯一鑽研真體字的書法家。63歲的他從小情迷真體字,多年來自學書法,「凡係寫真體字嘅都係重要嘢」,像是他把玩至今的光緒元寶,上面便是真體字,通勝、《觀音經》等均是寫真體字。驟眼看,真體字與楷書十分相似,但他就認為真體字比正楷、甚至所有字體更美。他說真體字是正楷之母,若真體字是鮮蝦,楷書就是蝦米,「有真才有正」。
真體字特點是每次都指住前上角落筆,「佢落筆叫重頓出筆,好似一個大頓號」。至八十年代選址皇都製作手寫招牌,舖位旁邊當年是通過皇都戲院的扶手電梯,人流甚旺,「仲有過鄧麗君足迹」。
歐陽昌指當年一般做招牌要先植字,但放大後字體會變形,「就算係美術字,我都可以隨手畫出嚟。寫報紙咁大個字都唔會變樣,所以多人鍾意,生意就好」。八十、九十年代,風頭一時無兩,「賺到錢買樓請菲傭。有成廿幾人幫手做嘢」。好景不常,1995年皇都火災,「未天光阿婆執紙皮見到起火,管理處冇人,去電廠街嗰邊大廈借電話(報警),阿婆講福建話,大廈管理員唔識聽,冇借畀佢。就係咁越燒越旺」。最終樓上的酒店、戲院、夜總會等全毀,他有30萬元貨物、機器和膠片也成灰燼,更要賣樓還債,陷入人生低潮。
隨着電腦普及,手寫招牌生意沒落,現時他只偶爾寫神位等和開班教寫字。問到日後何去何從,將「大雄寶殿」掛在店內的他笑說,「世界幻變由逼遷神佛開始,世界變晒我諗都係由呢度開始。好似大陸逼遷好多廟宇神佛,周圍都崩堤」。問到若要為真體字的未來寫甚麼字, 他思忖半晌道:「(想)將啲真體字傳落去,希望有個地方可以教人寫。」原本高談闊論的他安靜低頭,揮筆寫下「美麗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