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病毒陷全世界於惶恐,火星之旅可大熱。阿聯酋率先為阿拉伯國家插旗,從日本鹿兒島發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中國的「天問一號」繼而從海南文昌出發,美國的「毅力號」跟着從佛羅里達州升空。兩年後,歐俄合作的「富蘭克林號」亦將湊熱鬧去也。火星之旅絡繹於途,無他,今年地球特別靠近火星,距離約為6,200萬公里,距離最遠時則超過四億公里。現今出發,大約七個月後將抵埗。
熱熱鬧鬧的火星之旅,俄羅斯慢了半步;眾所周知,其前身蘇聯開展了太空探索,1957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衞星、率先有太空人升空;火星之旅,亦是老祖;早於1960年10月已有探索火星創舉,不幸火箭未能升空。隨後一鼓作氣,接連四次嘗試,都不成功。美國較蘇聯遲起步,其「水手四號」在1964年成功進入火星軌道,且傳回圖片,打開了人類探索火星之旅。
美國遲來先上岸,蘇聯可鍥而不捨,其「火星二號」在1971年進入火星軌道,且成功着陸,為人類創舉。可惜探測器的晶片及程式故障,着陸後運作了十多秒,即告失聯。直至1991年底解體,蘇聯探索火星之旅再無突破。
美國「海盜一號」在1976年降落火星。那年是美國立國200周年,本來揀了7月4日國慶着陸;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為天氣影響,待到7月20日方成功着陸。可幸「海盜一號」性能超卓,持續跟地球維持聯繫超過六年,不斷傳回影像。三分一個世紀後,到了1997年美國有了第一部行得走得的探測車獨步火星;直至預期明年登陸的「天問一號」,只有美國的探測車在火星行走。
60年來探索火星大致有如下步驟:發放衞星在火星附近掠過,作近距離觀測;將衞星納入火星軌道,長期觀察,累積數據;進而有「海盜一號」般的探測器降落火星,定點探測土質、氣候變化等。掌握了連串相關技術,則送上會行會走的探測車作長期深入研究。最新的「毅力號」除了就地探測,將試圖發放無人直升機觀察火星,甚至將土質樣本送回地球作研究。箇中程序,除了神乎其技,沒有別的更恰當形容詞。
中國原先依照上述的步驟探索火星,先在2011年有不着陸的「螢火一號」圍繞火星飛行的計劃。可惜乘搭的俄羅斯火箭未及脫離地球軌道已失事墮落太平洋。之後九年沒有再作嘗試。這一回「天問一號」是乘搭自家的「長征五號」火箭升空,非但準備着陸且將像美國的探測車那樣在火星行走;說得上是「大躍進」式的「一步登火星」。能如願否,明年4月將有結果。
探索火星之熱切,不禁教人想起研發武漢病毒疫苗的競賽。一如火星之旅,平地一聲雷,第一個跑出的是俄羅斯;非但有了名叫「衞星時刻」(Sputnik V)的疫苗,普京的女兒據報且以率先接種,同時又答應捐助大量疫苗給越南。中國據聞同樣已成功研發疫苗,但未聞有國家領導人或其親屬帶頭接種。美國方面,負責抗疫的福奇醫生指疫苗已進入第三階段的大規模測試,效果令人審慎樂觀;可是要待到明年方能應市。
急驚風遇上慢郎中。既無特效藥對付武漢病毒,能激發免疫系統自力對付病毒的疫苗乃科學家致力的方向。一如探索火星之旅,為了兼顧效力與安全,研發疫苗須循序漸進,既花工夫更需時間:先了解病毒的基因結構、找出能刺激人體抗疫反應的成份加以培殖生產、測試會否觸發始料不及的併發症、跟小部份人接種觀其成效、確保無害了再作大規模測試,一切達標了方作批量生產。
完全無捷徑可走嗎?非也。疫苗須有合乎衞生規格的瓶子盛載,即使未有疫苗BBC說英國已造好數以十億計的疫苗瓶。疫苗須冷凍儲存,於是合規格冷藏設施、運送車輛、分發中心……一一就緒,靜待監管機構核准放行。一切有既定的程序可依。揚言已有疫苗應市的俄羅斯又如何?一如其火星計劃,不為繁文縟節的程序羈絆或能捷足先登,行穩致遠嗎,恐怕說不上了。有得揀,閣下寧願接種俄羅斯(或大陸)疫苗還是耐心等待英美疫苗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