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榫是一凹一凸,像做人一樣講求中庸之道。每個人都想做,但不是每個人做得好,我花了一生時間研究木工。」57歲的林池師傅當木匠接近40年,近年把入榫工藝發揮得淋漓盡致。別人眼中的廢木,如裝修後的舊地板或因颱風倒塌的樹木,他一一將之回收改造,化身成為一件件有血有汗的木製家具工藝品,把木材生命延續100年。
「可能上天注定要我入行,當年拜師只求一技傍身,沒有講求型格。」80年代因為讀書成績差,林師傅踏上了木工之路。但後來因中國改革開放,不少工廠選擇北移,為了幫補家計,林師傅兼任裝修工作,主力製作木家具。裝修工作讓他發現市面有很多過剩的木地板、舊木門框,棄置在堆填區非常浪費,於是開始研究把舊木材製成枱仔、凳仔、日用品等。
「我們不斷浪費木材,樹木生長時間根本不能追上消耗量。我們要珍惜大自然,總不能把樹木砍下來,用剩後就拿去填海。」記者走入林師傅位於工廈的工作室,門口沒有任何指示牌,工作室內佈滿木碎和林林總總的木材、家具、木工機器等。隨手拿起一塊柚木地板,「保守估計已經有60至70年歷史,由一間舊式大宅回收,同等大小的柚木原材料賣400元。」當你懂得處理運用,每一件都是無價寶。每次颱風過後,林師傳都會出動回收倒塌的樹木,拯救它們脫離被送往堆填區的命運。工作室內放滿了來自颱風山竹肆虐後倒塌的樹幹。「新鮮木材需要至少存放3至4年,風乾樹木水份,否則家具製品容易爆裂。」
「就算你學師十年,不代表你可以完成一件木製品,主要靠經驗不斷累積。」林師傅精於入榫的工藝,運用一凹一凸的技術,不用一口釘製成一件家具用品。製作圓形小木凳,把三塊柚木地板拼湊起來。「螺絲釘會生鏽,所以拼板不能用螺絲釘,木材花紋本身非常美觀,打兩口釘完全破壞觀感。」林師傅運用很多自家製工具,圓規、線規、量角器,輕輕鬆鬆便把木板𠝹開、將四隻凳腳的斜度標準化。「當初我們學師較多用手作工具,因師傅不准用電工具,像打功夫一樣,如果你紮馬打穩根基,可以打出很多不同拳法。」
一些細小配件的入榫凹位用木鑿,一粒一粒打出來,靠人手慢慢調節,削走周邊多餘木料。「兩塊木材入榫時,慢慢用鎚仔以及手掌感受,每敲一下的力度,木材會作出回饋反應。太大力會逼爆木材,保持不鬆不緊中庸之道的狀態。」一張圓形小木凳,林師傅需要花7至8小時製作,木材加上人工時間成本,最低消費2,000元。「木凳價值不在於金錢,希望其他人珍惜木材,把木材生命延續。一件高質的木製品,在室內使用,壽命可長達100年,大吉利是咁講,我死佢都未死。」
「直到今時今日我都不覺得做木匠苦悶,從小到大我喜歡潛水、露營、釣魚,因性格貪玩,接近40歲才結婚,朋友怕我娶不到老婆,但我年輕時卻希望,多鑽研自己喜歡的木製品。」任何家具用品,林師傅都沒有設計圖,全部靠自己一手一腳試驗出來。因為貪玩性格,他花了四年時間製作了108條鯊魚,純粹因為興趣。「由學師走到今天直至死亡,我都會繼續鑽研木工,為甚麼我要做鯊魚?因為鯊魚不會停下來,不斷向前游。」林師傅笑言除了一些木材原料,他的手工藝以及他本人都是香港製造!
匠人坊 facebook:Artisan Workshop
記者:翁怡富
攝影:張洛晞、林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