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在香港發生第三波疫情,觀乎政府欲急推出如全民檢疫、建立方艙醫院及增設負壓艙等措施,似乎了解到病毒將會有一段時間在社區中存在。新冠病毒所帶來的變化可能頗為長遠。總結如下:
國際形勢:美國作為西方領袖角色淡化,與中國關係變冷。美國大選後,若特朗普下台,拜登將會集中應付國內問題,中國關稅甚至有機會下調,以換取美國關稅減免。
美、中兩國僵持,歐洲可能得益,例如愛立信的5G就上了位。近日歐盟通過7,500億歐元的紓困方案雖然並不像美國的兩、三萬億美元之多,但歐盟此舉不只針對了短期陣痛,而且解決了以往歐盟無統一財政政策問題。此外,由於「去全球化」逐漸演變為「區域化」,亞洲新興市場將會得益。
經濟及社會:疫症暴露了弱勢社群如老人、外籍佣工及低收入人士的保障不足,在疫情稍停時,社會上將有強大聲音加大社會安全網如制訂最低工資及失業救濟等。種族歧視問題加深,在疫情中,各國人士變得情緒化,移民考慮要分外小心。此外,大城市有人口遷離的趨勢,由於保持社交距離及避免受大爆發影響,民眾將會有遷移至郊區或人煙較稀少的小鎮。
市場與企業:疫症掀起了「在家工作」(WFH)的潮流,省卻不必要的辦公室空間,節省租務成本。數碼化進程加速,企業講求效率,需要加強雲端、運算速度及網上安全等應用。去紙幣化加速,硬件如智能電話、付款中介及付款卡增加功能,軟件如應用程序、甚至虛擬貨幣如eRMB及Libra等「穩定貨幣」(Stablecoin)的發展肯定加快。
家庭與個人:由於出外用餐及遊玩的減少,家中用品如廚房用品需求會繼續上升。個人用於網上社交程式及群組的時間上升,手機遊戲的發展更上一層樓。長遠來看,網上教育、授課將成為主流。
王良享
星展香港財資市場部董事總經理